第83章 充满智慧的朝臣,耳朵软的崇祯 (第1/3页)

沈战到达乾清宫时,正有三位朝中重臣极力劝谏崇祯立刻关闭内城城门。

这三人分别是:

定国公徐允祯

礼部侍郎魏藻德

工部侍郎叶初春

此时的崇祯已经被说动了,因为史可法不在他的身边。

史可法正在内城和外城相连的三座城门处组织民众撤往内城。

有史可法带兵进行组织和动员,外城民众会以最高的效率井然有序地撤入内城。

否则一旦发生大规模拥挤和踩踏事件,估计没几个人能进得了内城。

也就是说史可法并没有如沈战想象的那样跟大臣们在皇宫里扯犊子。

崇祯为什么会被说动,因为徐允祯、魏藻德、叶初春三人的观点看上去都很有道理。

徐允祯的说辞是:“陛下,贱民的性命不值得珍惜。

如果因为放外城贱民入内城而耽误了关城门的时间。

那么内城恐有被流贼直接攻破之危险。

再说了,放几十万贱民入内城除了消耗粮食也没什么实际作用!”

崇祯一听对啊,外城有六十多万平民。

这要是全部放入内城还不是得皇家粮仓供他们吃饭嘛。

要是这样的话还不如少放一些进来,或者干脆不放。

不过呢,因为崇祯始终有一颗做明君的雄心,所以他有点犹豫要不要放弃外城的老百姓。

这时礼部侍郎魏藻德站出来补了一刀。

他的说辞是:“陛下,史可法下令外城民众放弃粮食辎重空手入内城。

届时内城粮食紧张必然要实施粮食管控。

一旦八十多万民众因粮食不足的问题发生民变。

臣恐皇城会被暴民冲垮。

届时我大明必亡于这些暴民之手!”

崇祯一听有道理啊!

八十多万民众聚集在内城,朝廷勉强能保他们不死就不错了。

天天吃饱吃好那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有心人煽风点火必生祸端。

冲垮皇宫的说法有点过头了,一万勇卫营将士也不是吃素的。

问题是这些暴民去冲击内城的粮仓崇祯也受不了啊。

那些粮食按照计划能吃到二月初四。

要是全让暴民们给祸害了,这大明京师可就没法守了。

事情发展到这里,耳朵根子发软的崇祯已经倾向于尽早关闭内城的所有城门了。

幸好他还有一个顾忌,那就是黄得功手里的五万大军和外城城墙上的一万多守军。

老百姓崇祯可以不要,这些战兵他必须得要。

所以崇祯内心的真实想法是让黄得功带着大军往内城逃。

一旦黄得功的大军入了内城,那就立刻关闭城门。

工部侍郎叶初春因贪生怕死的缘故极力主张早关城门。

他的说辞是:“陛下,内城居住的皆为我大明的达官贵人。

身份差一点的也是巨富商贾。

平民的数量少之又少,即使有也是为前面这些人服务的。

若是骤然放五六十万平民入内城。

那么光是住宿问题就能把工部给拖垮。

第一,工部没有足够的物料和人手给涌进来的平民盖临时居住点。

第二,若是平民们有组织地冲击官员和富商府邸。

那么我大明内城不战自乱。

请问到时候官兵是先镇压城内的暴乱,还是先上城墙御敌。

攘外必先安内,因此臣建议为了内部的稳定拒绝外城的平民入内城!”

崇祯一听有道理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