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高君保私逃救驾 刘金定立牌招夫 (第1/8页)

丞相赵普和赵光义到在汝南王府,想请陶三春挂二路元帅到寿州救驾。陶三春不但不应,反而要辞官回原郡。这可难住了赵光义,他冲赵普使个眼色,意思是问怎么办才好?赵普不慌不忙说:“二王千岁,陶王妃要辞官,你就开恩准本吧!”

赵光义一听,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这……”赵光义不解其意,暗想:是你出的主意叫她挂帅,怎么又放她归故里呀?想到这为难地说:“小王不敢,得我皇兄回来才能定夺。”

赵普说:“等他得何年何月?据微臣看万岁回不来了。他在寿州,里无粮草,外无救兵,不久他们君臣就得被南唐抓去,南唐起兵取汴梁,我朝空虚,无人抵抗,汴梁城危在旦夕。到那时,你我全得被擒,都成了阶下囚,难免被抄家斩首。咱们死可不能连累陶王妃呀!你放她母子回原郡,权当买鸟放生,快叫她们走吧!”

陶王妃听这话扎耳朵,冷笑着说:“赵丞相,你以为陶三春怕死吗?”

赵普说:“不怕死为何走呀?”

“三春虽然是女流,决不是贪生怕死、畏刀避剑之人。”

赵普问:“既然如此,为什么国家危急,万岁遇难,你要辞官呢?”

“这……我为丈夫郑老王爷着想,他屈死九泉,留下一滴骨血,我要把无父儿郑印照顾好,对得起郑子明。”

赵普一声冷笑说道:“如果郑王爷在世,看你这样,他得气死!他和万岁是莫逆之交,万岁落在虎口,他不会坐视不管。他宁可舍身也要救主,决不会像你,计较个人恩怨,把江山、社稷视为粪土。更不会为了自已的儿子,忘记前敌十多万军卒的生命。他们哪个没有母亲?有多少母亲为了保家卫国送子从军,沙场上出生入死,一去数载。她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难道不疼儿子?哪个找到朝廷前来要儿子?没有。因为她们是贤妻良母,明白有国才有家、国破家也亡的道理。为国而阵亡,死得其所。一人阵亡,换来万民欢乐。决不会像你,为了儿子忘记国家,回归故里,偏安一隅。这些话说了也没有用,你走吧!”

丞相赵普一番话,说得陶三春羞愧难当,低下头去。半天才说:“我并非贪生怕死、畏刀避剑,只是胸中有怨气,不愿出力。”

赵光义说:“陶王妃,当初是我皇兄之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必改就行了。难道让他给三王爷抵偿性命吗?千错万错请你谅解。现在万岁遇难,派人回京搬兵求救,城中无有帅才,我们请王妃挂二路元帅,去前敌解围,请王妃不要推辞,要以国事为重呀!”

陶三春左右为难,应也不好,不应也不好,沉思不语,骑虎难下。赵普看透陶三春的心思,冲着赵光义努嘴,指指膝盖,又指指地。赵光义心里明白,赵普是叫他下跪。赵光义有点不好意思,又一想老嫂比母,跪就脆吧:“贤嫂不看僧面看佛面,不看鱼情看水情。为了大宋江山,为了前敌军卒的性命,答应吧!贤嫂若是不应,小弟求你了!”说完撩衣就要跪倒。

群臣一看,赵光义要磕头,“忽拉”全跪下了。吓得陶三春急忙搀起赵光义:“二王千岁你折杀三春了,只要你们看我够元帅,我就出征。”

赵普哈哈大笑:“那么王妃不回原郡了?”

陶三春狠狠地瞪他一眼:“都是你舌尖嚏快,把我绕到里边了。”

赵普说:“不是我舌尖嘴快,而是陶王妃心地善良,深明大义。”

郑印也乐了:“娘,早就该答应。”

赵光义说:“贤嫂需要多少兵将?何日出征?”陶三春心想:我走得带走两个人,不能让她们在京城闲着:“二王千岁,我要挂帅出征,可得挑选两名先锋官,要谁得给谁。你要不答应,我就不去。”

赵光义说:“文武官员全在这,随你挑吧!”

陶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