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新程逐光,砥砺前行 (第1/2页)
随着学校的资金和师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成奇勋和曹尚佑本以为可以稍稍松口气,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教学质量上。然而,平静的湖面再次泛起波澜,这次的挑战来自于教育理念的分歧。
学校里的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对现有的教学大纲产生了不同看法。以张老师为首的一批年轻教师,深受现代教育思潮影响,认为应该给予残障儿童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间,采用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以激发孩子们的内在潜能。而以李老师为代表的资深教师则坚持传统的特殊教育模式,强调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和循序渐进的教学步骤。
在一次教师教学研讨会上,双方的矛盾彻底爆发。张老师率先发言,他站起身,神情激动,手中挥舞着教案:“我们不能再用老一套的方法教这些孩子了。他们虽然有残障,但同样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项目式学习可以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老师皱着眉头,立刻反驳道:“孩子们连基本的读写算都还没掌握好,谈什么项目式学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我们得一步一个脚印,先把基础知识打扎实。”
会议室里瞬间炸开了锅,教师们分成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成奇勋和曹尚佑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大家的发言,他们意识到,这次的分歧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影响整个学校的教学方向。成奇勋清了清嗓子,试图让大家冷静下来:“大家先别激动,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不同的观点可以讨论,但目的是找到最适合孩子们的教育方式。” 曹尚佑也点头表示赞同:“对,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两种教育理念的利弊,再结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两种教育理念的可行性,成奇勋和曹尚佑决定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中。他们分别跟着张老师和李老师的班级,观察教学过程。在张老师的班级里,孩子们围绕着 “我的梦想家园” 这一项目主题,分组进行设计和搭建。有的孩子虽然行动不便,但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出谋划策,用简单的材料构建出心中的家园模型,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快乐。成奇勋看着孩子们专注的神情,心中不禁为这种教学方式的活力所触动。
而在李老师的班级,孩子们正认真地进行着识字和算术练习。李老师耐心地逐个辅导,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掌握知识点。曹尚佑注意到,那些基础薄弱的孩子在这种细致的教学下,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观察结束后,成奇勋和曹尚佑陷入了沉思。他们明白,两种教育理念都有其优势,但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成奇勋说:“张老师的方法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但对于基础差的孩子来说,可能会有些吃力。李老师的传统方法能保证基础知识的学习,但可能会限制孩子们的思维拓展。” 曹尚佑点头表示认同:“我们得找到一个平衡点,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于是,成奇勋和曹尚佑再次组织教师们开会,提出了一个融合两种教育理念的方案。在低年级阶段,以传统教学为主,着重夯实孩子们的基础知识;到了高年级,逐步引入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教师们听后,经过一番讨论,最终达成了共识。张老师和李老师也意识到,只有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需求。
解决了教育理念的问题,学校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又出现了新状况。学校开展的一些课外活动,因为噪音问题引起了周边居民的不满。一天,几位居民代表来到学校,表情严肃地找到成奇勋:“你们学校的活动太吵了,我们平时在家都没法好好休息。” 成奇勋连忙道歉:“实在不好意思,是我们考虑不周。我们会马上调整活动时间和方式,尽量减少对大家的影响。”
为了改善与社区的关系,成奇勋和曹尚佑组织了一次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