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逐梦与考验 (第1/3页)

大学校园的第一个寒假,冷风如同一头猛兽,在校园中横冲直撞,光秃的树枝在风中无力地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冬日的寒冷。然而,这恶劣的天气丝毫无法阻挡苏瑶和林宇逐梦的脚步,他们迎来了各自人生路上的重要挑战。苏瑶所在的辩论社,接到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校际辩论大赛邀请。此次辩论主题紧密围绕着当下社会热点法律问题,如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下个人隐私边界的模糊地带、新兴共享经济模式在法律监管方面的空白与困境,这些前沿且复杂的议题,对一心想要成为律师、在法律领域崭露头角的苏瑶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一场严峻的考验。而林宇也接到了计算机创新社团的紧急任务,他需要在寒假期间协助完成一个企业级软件开发项目。这个项目旨在为一家大型企业搭建一套高效的资源管理系统,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每一行代码都承载着团队的期望,更关乎企业未来的运营效率。

寒假刚开始,苏瑶便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仪器,全身心投入到辩论准备中。每天天还未亮,她就迎着刺骨的寒风,匆匆赶往学校图书馆。图书馆里弥漫着纸张与油墨混合的独特气息,她穿梭在高大的书架之间,宛如一位执着的寻宝者,仔细查阅着海量的法律资料。从年代久远、纸张泛黄的经典案例卷宗,到最新发布的法律条文修订文件,她都一一深入钻研。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观点、论据和反驳思路,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她的心血与坚持。为了论证一个论点,她常常独自坐在图书馆的角落,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时而眉头紧锁,陷入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将脑海中一闪而过的灵感捕捉下来。在与辩论社成员的讨论中,她更是据理力争,思维的火花在你来我往的激烈辩论中不断碰撞,照亮了探索真理的道路。

林宇同样毫不懈怠,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他每天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眼睛紧紧盯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如蚂蚁般的代码,即便双眼布满血丝,依旧全神贯注地进行着优化与调试。项目中的技术难题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向他袭来。先是数据传输出现延迟问题,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解决后,系统稳定性又出现了隐患。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攻克所有难关,完成这个极具挑战性的项目。他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从修改代码的底层逻辑,到更换不同的开发框架,咨询了许多业内技术专家,甚至在知名技术论坛上发帖求助,可问题依旧悬而未决。

尽管两人都在各自忙碌的轨道上高速运转,但他们始终不忘抽出时间关心彼此。一天,苏瑶在图书馆忙碌了整整一天,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如同一幅被墨汁浸染的画布。肚子也适时地咕咕叫了起来,发出抗议。就在她准备起身去食堂时,手机突然收到林宇的消息:“今天忙了一天,累不累呀?我给你带了晚餐,在图书馆门口等你。” 苏瑶看着手机屏幕,心中瞬间涌起一股暖流,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幸福的笑容。她赶忙收拾好堆满桌面的资料,像一只欢快的小鹿般跑出图书馆。只见林宇手里提着她最爱吃的糖醋排骨饭,在寒风中微微跺脚,笑着将餐盒递给她:“快吃吧,别饿坏了。” 苏瑶接过晚餐,和林宇坐在图书馆前的长椅上,长椅还残留着白天阳光的余温。两人一边吃,一边分享着各自一天的进展。苏瑶讲述着辩论观点的探讨过程,从对法律条文的深度剖析,到如何巧妙运用实际案例支撑论点;林宇则倾诉着代码调试的烦恼,从算法的优化思路,到遇到的各种匪夷所思的程序漏洞。他们相互倾听,彼此鼓励,在对方的话语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

然而,准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一次模拟辩论中,苏瑶提出的关于新兴技术犯罪量刑标准应与时俱进的观点,遭到了队友们的强烈质疑。队友们围坐在会议桌旁,表情严肃,他们认为苏瑶的观点过于理想化,在实际辩论中很难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