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洪武三年五月 (第1/3页)

角色

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出身贫寒,历经艰难建立大明王朝,心怀天下,渴望为国家选拔贤才,致力于开创一个繁荣稳定的盛世,对国家治理有着高瞻远瞩的规划。

李善长:明朝开国丞相,足智多谋,跟随朱元璋多年,在朝廷中威望极高,对国家政务有着深刻的理解,协助朱元璋处理各类事务。

刘伯温:朱元璋的重要谋士,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深受信任,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能提供独到见解,常从独特视角分析问题。

礼部尚书:负责国家礼仪制度,科举事务也在其职责范围内,对科举考试的流程、规定等了如指掌,致力于科举制度的顺利推行。

户部尚书:掌管国家财政和经济事务,关注科举对国家人才储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从经济角度为科举相关事务提供建议。

兵部尚书:负责军事事务,虽主要关注军事领域,但也明白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在科举选拔人才方面也有自己的思考。

地方官员代表:来自不同地区的地方官员,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执行朝廷政策,了解当地实际情况,能向朝廷反馈地方的需求和问题,在讨论科举与民生时提供基层视角。

高丽使者:代表高丽国前来明朝交流,对明朝开科取士允许外国士子参加的政策十分关注,希望了解更多细节,以促进本国士子的发展。

安南使者:同高丽使者一样,关注明朝科举政策,希望本国士子能通过科举与明朝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提升本国在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力。

第一幕:早朝宣诏,科举定基

时间:洪武三年五月,上午

地点:应天,奉天殿

旁白:应天的奉天殿庄严肃穆,金色的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映出一道道明亮的光斑。殿内,大臣们身着朝服,整齐排列,神色恭敬。朱元璋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目光威严地扫视着众人。

朱元璋(声音洪亮,语气坚定):众爱卿,今日朝堂,朕有要事宣布。自即日起,我大明开科取士。天下初定,官员缺乏,朕欲广纳贤才,充实朝堂。各省连试三年,中式举人均免会试,赴京听选。朕还宣布,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官。此乃我大明选官之根本原则,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李善长(率先出列,恭敬地抱拳行礼):陛下此举,实乃英明之策。科举取士,可选拔天下英才,为我大明所用。如今国家初立,正需大量人才治理天下,此政策定能吸引众多有识之士投身朝廷,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刘伯温(上前一步,微微欠身):陛下,丞相所言极是。科举不仅能选拔人才,还能激励天下学子潜心向学,提升我大明的文化氛围。而且,允许高丽、安南、占城等国士子在本国参加乡试,中式者赴京师会试,这将增进我大明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彰显我大国风范。

朱元璋(微微点头,神色赞许):伯温所言,正合朕意。礼部尚书,科举考试的条格可曾制定完善?

礼部尚书(出列,跪地说道):陛下,臣已按照您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科举考试条格。规定了乡试、殿试的考试内容、日期及举额的分配等具体事宜。乡试在八月举行,考试内容包括经义、策论、诗赋等,旨在选拔经明行修、博古通今之士;殿试于次年三月举行,由陛下亲自策问,选拔出真正的治国之才。至于举额分配,根据各省人口、文化等情况,进行了合理安排。

朱元璋:呈上来,朕要亲自审阅。(接过条格,仔细查看)嗯,制定得颇为详细。但要确保考试公平公正,不得有丝毫舞弊行为。若有官员敢徇私枉法,严惩不贷。

礼部尚书:臣遵旨!臣定会严格监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