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洪武四年三月 (第2/3页)
殿
礼部尚书(再次出列,跪地奏道):陛下,此次高丽入试者有三人,分别是金涛、朴实、柳伯儒。其中只有金涛登第,授东昌府丘县丞。然三人皆以不通汉语为由,请求回国。
朱元璋(微微皱眉,思考片刻):丞相,你怎么看此事?
汪广洋(出列,拱手行礼):陛下,高丽士子前来参加我朝科举,本是好事,彰显了我大明文化的影响力。如今他们因语言不通欲回国,臣以为可降诏给予丰厚路费,派船送他们回国,如此既能展现我大明的宽厚胸怀,也能增进与高丽的友好关系。
朱元璋(点头赞同):丞相所言极是。我大明以仁治国,对待友邦之人,当以礼相待。就依丞相所言,给予他们丰厚路费,派船送回。金涛虽登第,但语言不通恐难以履职,也一同送回吧。
胡惟庸(出列,补充道):陛下,臣建议可在日后与高丽的交流中,加强文化教育方面的合作,促进两国文化的融合,或许能让更多高丽士子更好地适应我朝科举和任职。
朱元璋:嗯,此建议不错。礼部尚书,你要与高丽方面沟通,商讨文化交流事宜。
第四幕:朝堂论才,寄予厚望
时间:又一日
地点:应天,奉天殿
朱元璋:此次科举,选拔出了不少人才。然人才的培养和任用,仍需诸位爱卿共同努力。李善长,你虽已致仕,但对人才之事,可有建议?
李善长(出列,恭敬地说):陛下,人才乃国家之根本。新科进士虽有学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可安排他们到地方历练,在实际事务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同时,朝廷要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确保人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朱元璋:善长所言甚是。吏部尚书,你要合理安排新科进士的任职,让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上锻炼。
吏部尚书(出列,跪地领命):臣遵旨,陛下。臣定会根据进士们的才能和特长,安排他们到各地任职,让他们尽快成长。
朱元璋:翰林院学士,你对这些新科进士的才学有何评价?
翰林院学士(出列,恭敬地说):陛下,此次科举的新科进士,大多才学出众,对经史子集、治国理政等方面都有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吴伯宗等佼佼者,思维敏捷,见解深刻,假以时日,必能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
朱元璋:好,朕期待他们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我大明的繁荣贡献力量。
第五幕:新臣之志,君臣共勉
时间:几日后,新科进士吴伯宗入宫谢恩
地点:应天,皇宫内殿
吴伯宗(跪地,恭敬地说):陛下,臣吴伯宗前来谢恩。承蒙陛下厚爱,赐予臣朝服、冠带,授臣礼部员外郎之职。臣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为大明的文化礼仪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元璋(微笑着,看着吴伯宗):吴伯宗,你才华出众,朕对你寄予厚望。礼部乃国家礼仪之所在,你要用心做事,不可懈怠。
吴伯宗:陛下放心,臣定会兢兢业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臣以为,礼仪乃国家之颜面,关乎国家的形象和威望。臣将致力于完善礼仪制度,传播礼仪文化,让天下百姓都能知晓我大明的礼仪规范。
朱元璋:好,有你这样的志向,朕很欣慰。在工作中,若遇到困难,可随时向朕或其他大臣请教。
吴伯宗:臣谨遵陛下教诲,若有不懂之处,定会虚心请教。臣定当不负陛下重托,为大明的繁荣昌盛而努力。
第六幕:送别高丽,文化展望
时间:高丽士子即将回国
地点:应天,码头
旁白:码头上,一艘大船静静地停靠在岸边,金涛、朴实、柳伯儒三人站在船头,准备启程回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