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洪武八年九月至十一月 (第2/3页)

祭祀获得神灵的护佑,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稳定。

吏部尚书接着出列:“陛下,臣建议将户部尚书宋冕调任为陕西行省参政,以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

朱元璋思索片刻后说道:“宋冕在户部任职期间,表现出色。陕西乃西北要地,让他去那里,要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为稳固西北边防提供支持。”

旁白:陕西行省,地域辽阔,涵盖今陕西、甘肃等地,是明朝西北防线的重要依托。陕西行省参政负责协助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对地方的稳定和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陛下,近日京师营造工匠们日夜劳作,十分辛苦。臣建议赐予他们钞币,以示嘉奖。”工部尚书上前奏请。

朱元璋点头同意:“营造工匠们为修建京师,付出诸多心血。赐予钞币,合情合理,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关怀。”

旁白:应天府作为明朝的京师,其建设工程浩大,需要大量的工匠参与。这些工匠们的辛勤劳作,为明朝的都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赐予他们钞币,不仅是对他们劳动的认可,也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这时,礼部尚书又启奏道:“陛下,安南遣使请求朝贡期。”

朱元璋沉思片刻,说道:“安南乃我朝藩属,朝贡之事不可废。朕决定,安南每三年一朝贡,如此既能彰显我朝大国风范,又能避免其频繁往来耗费国力。”

旁白:安南,即今天的越南,在明朝时期是重要的藩属国。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维持外交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朝贡,藩属国表达对中国的臣服,中国则给予其赏赐和保护。朱元璋规定安南每三年一朝贡,既考虑到了国家的威严和外交关系的维护,也兼顾了经济成本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户部尚书忧心忡忡地出列:“陛下,高邮州因大水淹没下田,百姓受灾严重,恳请陛下下令免除租税,并命有司赈恤。”

朱元璋面色凝重,说道:“天灾无情,百姓受苦。传朕旨意,高邮州租税一概免除,即刻派遣官员前往赈灾,务必确保百姓有饭吃、有房住,不得让百姓流离失所。”

旁白:高邮州,地处江淮平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此次大水淹没下田,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百姓生活陷入困境。朱元璋的免租税和赈灾措施,体现了他对民生的关怀,在古代,农业是国家的根本,百姓的生活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十一月决策:礼仪、社会与军事

十一月,紫禁城的奉天殿内,官员们围绕着各项事务展开讨论。

“陛下,礼部奏请五祀之礼,恳请陛下定夺。”礼部尚书恭敬地呈上奏折。

朱元璋接过奏折,仔细翻阅后说道:“五祀之礼,关乎国家礼仪规范。朕批准所奏,并规定祭祀制度,务必让祭祀活动庄重肃穆,不得有丝毫差错。”

旁白:五祀,是古代祭祀的重要内容,通常指祭祀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这些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也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一种方式。

“陛下,臣建议诏国子生于诸司历事,如此可让他们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另外,对于那些尚未娶妻的国子生,赐钱婚聘,再赐女衣二袭,每月给米一石赡养他们。”礼部尚书又启奏道。

朱元璋点头称赞:“此乃培养人才的良策。国子生乃国家未来之栋梁,让他们在诸司历事,能更好地了解政务。对于未婚者的赏赐,体现朝廷对他们的关怀,让他们能安心学习和历练。”

旁白:国子生是明朝国子监的学生,他们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人才。让国子生在诸司历事,是一种实践教育方式,有助于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政务中,提高他们的能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