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洪武八年十二月 (第1/3页)
边防烽火:辽东与延安
洪武八年十二月,寒风凛冽,奉天殿内却气氛凝重。朱元璋高坐龙椅,目光如炬,注视着下方的群臣。
“陛下,紧急军情!纳哈出再寇辽东,来势汹汹。”一位传旨的校尉急匆匆地跑入大殿,单膝跪地,高声奏报。
朱元璋神色一凛,眉头微皱:“这纳哈出,屡次进犯我辽东边境,实在可恶!都指挥使马云、盖州卫指挥吴立可有应对之策?”
兵部尚书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马云、吴立等遵照您之前的旨意,严兵守城,坚守不出。金州指挥韦富、王胜等督励士卒,已然御敌。”
朱元璋微微点头:“甚好,朕早有吩咐,虏至,坚壁勿与战。辽东乃我朝东北要地,不容有失。那纳哈出虽猖狂,但我军不可贸然出击,以免中其圈套。”
旁白:辽东,地处东北地区,是明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防线。这里地势复杂,既有广袤的平原,又有连绵的山脉,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纳哈出作为北元的重要将领,时常侵扰辽东边境,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也威胁着明朝的边境安全。
此时,另一位官员出列奏报:“陛下,金州那边传来消息,韦富、王胜等射中纳哈出属下禆将乃剌吾,随后纵兵出击,纳哈出引兵退走了。”
朱元璋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韦富、王胜不愧是朕的得力将领,关键时刻能沉着应对,奋勇杀敌。传令嘉奖,辽东将士皆有功,不可亏待。”
到了洪武九年正月,奉天殿内再次议论纷纷。
“陛下,如今北方局势依旧紧张,臣建议擢升马云、叶旺为都督佥事,以加强辽东地区的军事指挥。”兵部尚书再次启奏。
朱元璋思索片刻后说道:“马云、叶旺在辽东多年,熟悉边情,屡立战功,擢升他们为都督佥事,正合朕意。让他们继续守好辽东,保我边境平安。”
紧接着,又有官员上前奏报:“陛下,陕西延安一带靠近北元势力范围,为防不测,臣建议命中山侯汤和、颍川侯傅友德率部前往防边。”
朱元璋神色凝重,说道:“延安乃西北要冲,地理位置十分关键。汤和、傅友德皆是朕的肱股之臣,命他们前往,朕放心。务必加强戒备,训练士卒,不得懈怠。”
旁白:延安位于陕西北部,是连接中原与西北的重要通道,也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重要防线。此地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汤和与傅友德都是明朝的名将,汤和为人谨慎,作战经验丰富;傅友德足智多谋,勇猛善战。派他们前往延安防边,体现了朱元璋对西北边防的高度重视。
朝堂更迭:官员与政策
朝堂之上,话题转向政治事务。
“陛下,吏部有官员任免之事奏请。”吏部尚书恭敬地说道。
朱元璋微微颔首:“讲吧,是哪些官员的任免?”
吏部尚书展开奏折,说道:“此次有几位官员因功升迁,如某某知县,在任期间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建议升为知州;也有一些官员因失职降职,如某某知府,贪污受贿,败坏吏治,已查实证据,建议革职查办。”
朱元璋面色严肃:“有功者必赏,有过者必罚,这是朝廷的规矩。对于升迁的官员,要勉励他们继续为国效力,不可骄傲自满;对于犯错的官员,务必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旁白:在古代,官员的任免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升迁表现优秀的官员,能够激励更多官员尽职尽责;惩处失职腐败的官员,则有助于整顿吏治,维护朝廷的清明和公正。朱元璋深知吏治的重要性,他通过严格的官员考核和奖惩制度,试图打造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
这时,一位官员上前说道:“陛下,为加强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