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洪武九年十二月 (第1/3页)

第一章:奉天殿的圣意

洪武九年十二月初一日,冬日的阳光洒在南京城的奉天殿,虽有暖阳,殿内却弥漫着一股肃穆的气息。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殿下群臣。

朱元璋(声音洪亮,威严地说道):“今日召你们前来,是要商议一事。朕听闻近来朝堂之上,建言献策者虽多,却多有繁文缛节,真正关乎国家兴衰、民生疾苦的要点,反而被那些华丽辞藻所掩盖。朕命中书省制定建言格式,务必让言者能直陈得失,你们可有何见解?”

丞相胡惟庸(上前一步,恭敬地拱手说道):“陛下圣明。制定建言格式,确实能让官员们的建议更有条理,便于朝廷审阅。只是这格式的具体内容,还需仔细斟酌。”

旁白:胡惟庸,身为丞相,在朝堂之上位高权重。他表面上对朱元璋的提议表示赞同,可内心却在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他深知,这建言格式若制定得当,自己在朝堂上把控言论风向的难度便会增加;若能巧妙参与格式制定,或许能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

御史大夫陈宁(也站出来,附和道):“陛下此举,实乃英明之举。如今朝堂之上,有些官员为了彰显自己的文采,建言时长篇大论,却抓不住重点。制定格式,能让建言更加简洁明了,有利于朝廷快速决策。”

旁白:陈宁以严苛着称,他紧跟朱元璋的思路,一是为了讨好皇帝,巩固自己的地位;二是他内心确实希望能借此整顿朝堂风气,提高朝廷决策效率。他的附和,让朱元璋微微点头。

然而,翰林学士宋濂却微微皱眉,面露思索之色。

宋濂(上前,恭敬地行礼后说道):“陛下,制定建言格式,本意虽好,但臣担忧会限制言者的表达。若格式过于死板,会不会让一些有独到见解的臣子,因担心不符合格式而不敢直言呢?”

旁白:宋濂,一代大儒,以学问和正直闻名。他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他深知文字表达的多样性,害怕格式的限制会束缚住臣子们的思想,使一些宝贵的建议被埋没。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看向宋濂):“宋爱卿所言,朕亦有考虑。但朕更看重的是实效。如今国家初定,百废待兴,朕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而非那些空洞无物的文章。格式的制定,并非要束缚言者,而是要引导他们将重点放在关键事务上。”

旁白:朱元璋的话语,坚定有力,透露出他对政治清明和官员尽责的迫切期望。他从底层崛起,深知民间疾苦和朝廷决策效率的重要性,所以希望通过制定建言格式,打破朝堂上的繁文缛节,让真正有用的建议得以呈现。

第二章:中书省的争论

退朝后,胡惟庸回到中书省,立刻召集下属官员商议建言格式的制定。

胡惟庸(坐在主位上,神色严肃地说道):“陛下命我们制定建言格式,这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大家都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位中书舍人(小心翼翼地说道):“丞相,依卑职之见,这建言格式可先规定开头和结尾的套语,中间则让言者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既能体现对朝廷的敬重,又能让重点突出。”

胡惟庸(微微点头,又摇头道):“开头结尾的套语固然重要,但还不够。这中间的内容,也得有个清晰的结构。比如,可先陈述问题的现状,再分析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旁白:胡惟庸的心中,有着自己的考量。他试图通过这种结构化的格式,让自己更容易掌控建言的内容和方向。如果建言都按照他设定的框架来,他便能提前预判哪些建言会对自己不利,从而加以干预。

这时,一位年轻的官员站了出来。

年轻官员(鼓起勇气说道):“丞相,如此格式,虽条理清晰,但会不会过于生硬?有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