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洪武十年十二月 (第1/3页)

【时间】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寒冬的清晨,天色微亮,南京城还笼罩在一片清冷之中,皇宫内却已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地点】奉天殿,宫殿高大雄伟,飞檐斗拱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庄重。殿内,太祖朱元璋高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威严,目光扫视着殿下的群臣。

【人物】朱元璋、李善长、胡惟庸、朱标

【朱元璋】(声音低沉而有力)朕近日思量,太子朱标虽勤勉好学,但治国理政之事,终究经验尚浅。朕担忧他日后处事有所偏差,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李善长】(出列,恭敬地拱手)陛下圣明,太子殿下仁德宽厚,只是初涉朝政,历练尚缺。臣以为,可挑选几位老成持重的大臣,辅佐太子参决政事,如此既能让太子积累经验,也能保朝政平稳。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看向李善长)善长所言正合朕意。朕命你,还有几位朝中重臣,一同辅佐太子。日后,朝中诸事,太子可先与你们商议,再行定夺。

【胡惟庸】(心中一紧,上前一步)陛下,臣以为太子天资聪慧,稍加时日,必能独当一面。如此兴师动众,恐会扰乱朝纲,让太子心生依赖。

【朱元璋】(目光如炬,看向胡惟庸)胡丞相,你是在质疑朕的决定?朕此举,是为了我大明江山的千秋万代,太子历练需循序渐进,有诸位大臣辅佐,方能少走弯路。

【胡惟庸】(忙低头)臣不敢,陛下圣意深远,臣只是一时考虑不周。

【朱标】(上前,行礼)儿臣多谢父皇关怀,也多谢诸位大臣相助。儿臣定当虚心学习,不负父皇和诸位大臣的期望。

【朱元璋】(看向朱标,眼中满是慈爱与期许)标儿,你要记住,治国之道,在于用人,在于权衡。你多向善长等大臣请教,切不可刚愎自用。

【李善长】(看向朱标,温和地说)太子殿下,日后有任何疑惑,尽可与臣等商议。我等必当倾尽全力,辅佐殿下。

【胡惟庸】(心中暗自恼怒,却又不得不强颜欢笑)太子殿下,臣也愿为殿下分忧。只是朝政繁杂,还望殿下早日熟悉,也好为陛下分担重任。

第二章:朝局暗涌

【时间】洪武十年(1377年)十二月,午后,阳光洒在南京城的大街小巷,胡惟庸的丞相府内却气氛凝重。

【地点】胡惟庸丞相府书房,书房内布置得奢华而典雅,书架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墙上挂着名家字画。

【人物】胡惟庸、陈宁、涂节

【胡惟庸】(脸色阴沉,猛地将茶杯摔在地上)哼,朱元璋此举,分明是在制衡我!让李善长辅佐太子,这不是明摆着要分我的权吗?

【陈宁】(附和道)相爷,这李善长虽无实职,可如今辅佐太子,权势可不比您小啊。日后,恐怕很多事情都要先经过他和太子这一关了。

【涂节】(面露担忧)相爷,如今形势对我们不利,我们是不是该收敛一些,再做打算?

【胡惟庸】(冷笑一声)收敛?现在收敛,就等于坐以待毙!朱元璋猜忌心越来越重,我们若不早做谋划,迟早会被他收拾。

【陈宁】(沉思片刻)相爷,那我们该如何是好?总不能就这样任由他们摆布吧。

【胡惟庸】(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我们要加快联络各方势力,扩充自己的力量。同时,密切关注太子和李善长的一举一动,寻找他们的把柄。

【涂节】(犹豫地说)相爷,这样做风险太大了。万一被陛下察觉,我们可就全完了。

【胡惟庸】(瞪了涂节一眼)怕什么!富贵险中求。如今我们在朝中的权力被不断削弱,若不奋起一搏,将来连性命都难保。

【陈宁】(咬咬牙)相爷说得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