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乡村记忆-村宴 (第1/2页)
奶奶他们做完了这些美味佳肴后,便委派张远去村里邀请邻居和亲戚们来品尝全鱼宴。
此时正值秋收结束、刚刚播种完玉米种子的空档期,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前往城里打零工了,留守在小村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所以组织一场全村的聚会倒也并非难事,毕竟小岗子村基本都是同宗同族,平日里每逢大事,大家也习惯了一起庆祝。
反而年纪稍微大一些的村民都觉的最近几年因为年轻人的出走导致村里经常举办的村宴也渐渐地变少了,总觉得缺少了很多记忆中的味道。
张远先来到了三爷爷家,三爷爷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手中还握着他那根从不离身的老烟杆,烟锅里时不时飘出几缕青烟。
张远笑着小跑过去说:“三爷爷,我家今天来了两位客人,在灵泽湖钓了条 60 多斤的大青鱼,那鱼可大了去了,比上次我钓的那条还大,我们准备做个全鱼宴,大家一起热闹热闹,您也过去尝尝呗。”
三爷爷磕了磕烟杆锅子,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嘴角上扬笑着说:“哟,这么大的鱼啊!那可得去看看,我这就收拾收拾,顺便把我那坛藏了好几年的好酒带上,让大伙也尝尝。”
离开三爷爷家后,张远又来到二大爷家。二大爷正在屋前修理农具,满手的油污,身旁放着各种扳手、钳子之类的工具。
现在的农具基本上开始了机械化,为了省钱,庄稼把式的汉子们在结束农忙后都会自己在家里维修保养一下这些吃饭的家伙什。
张远大声喊道:“二大爷,今天摆了全鱼宴,就等您过去呢。今天客人钓的鱼可大了,有 60 多斤呢,村里的人都去,可热闹了。”
二大爷放下手中的工具,拿起旁边的毛巾擦了擦手,又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爽朗地笑道:“哈哈,好嘞,我这就去叫上你大爷一起,他准高兴。”
听到二大爷的话,张远也就没有再去大爷张文家喊他来参加村宴。而是走街串巷的继续叫着七大姑八大姑亲戚邻居的一起来热闹热闹。
不一会儿,张远、奶奶还有王建国兄弟两个共计四人,将家里的桌椅都搬到了村里的大广场 —— 原来的晒谷场。
此时的晒谷场上,还有一些未晒干的小麦,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黄的光芒,微风吹过,麦浪轻轻翻动,阵阵粮食的清香混杂着泥土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仿佛在安抚着人们的心灵。
他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一一摆放在桌上,有奶奶做的剁椒鱼头,红彤彤的剁椒覆盖在鲜嫩的鱼头上,香气扑鼻;酸菜鱼的鱼片切得薄厚均匀,酸菜的酸味和鱼的鲜味完美融合,酸辣可口;红烧鱼尾色泽红亮,鱼肉鲜嫩入味;香酥鱼排外酥里嫩,咬一口嘎吱作响;鱼汤奶白浓郁,鲜香无比。
不一会儿,收到邀请的村民也陆续带着桌椅板凳和自家准备的饭菜前来赴约。
最先到的是村头的李婶,她端着一大盆自家蒸的白面馒头,笑着说:“我这馒头刚出锅,还热乎着呢,大伙尝尝。”
李婶家里在村西头开着一个小卖部,这两年也开始自己做一些馒头,在小卖部售卖,农忙时节大家没时间蒸馒头就去李婶家买,倒是也方便了很多。
接着是住在村尾的赵大爷,他扛着一张老旧的长条凳,手里还提着一篮子煮熟的红薯,“这红薯是我自己种的,甜得很,给孩子们吃。”
赵大爷特别喜欢种红薯,种的红薯也好吃,又大又甜,小时候张远他们这一帮小孩子就夏欢满村子乱跑。有时一跑就是一天,中间就跑到赵大爷家的红薯地,扒几块红薯,然后跑到村子北边的一座土岗子那,用树枝挖个小坑,当场就把红薯烤了,一个个的吃的嘴上都是黑灰。
渐渐地,桌椅在晒谷场摆成了一片热闹的 “龙门阵”,大家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