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贯穿一生的执念 (第2/2页)
很是顺利的将所有手续完成。
换了一般的商人,他们必不会是这般容易打交道的嘴脸。
“致诚,取一百两茶水钱给这几位,也是辛苦了。”
贾芸吩咐一句,也就不理会千恩万谢的吏员们。
而是拿起盖着印章的地契文书,心中颇为欢喜。
他也是华夏人。
买田置地,购入庄园,终归是会叫贾芸欢喜的。
后世人的执念是买房,现在的人便是第一买地,其次才是买房。
一个几万亩地的大型村落就这么到手了!
半年前的贾芸,哪敢有如此妄想?
一年能赚百两银子,过上小康生活,怕就是当时的贾芸最大的期盼了!
之前的书局怎么赚钱,还有买下的大院,在很多人眼中都不及这个庄园更具意义。
细水长流,流传子孙,这是这个世界所有人的共识。
哪怕又有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话,也不能令人对土地无动于衷。
便是贾芸也是欢喜的。
等打发了几个吏员,一群人走出侯府,赵致仁带头,周致诚等人一起躬身,众少年脸上都露出笑容,齐声道:“恭喜东主!”
在此之前,哪怕贾芸再买院落,多订制机器,多买人手,这些少年也是并没有如此郑重其事的恭喜。
可见土地庄园的概念也是深入了这些少年的内心。
也大有可能是他们在孩童时饱受饥寒交加之苦,而他们的父母辈最想拥有的就是属于自己的田地吧。
有了地,就不至于饿肚子!
这是最朴实的愿景。
奈何在大周最少有一半以上的家庭是身无寸土。
还有一半的家庭只是小自耕农,拥有的地亩数量太少,很难抵抗天灾人祸的侵袭,一旦有什么变故,瞬间就能从温饱变成赤贫。
随着人口增长,到大周开国时,华夏人均拥有土地的数量大约是六亩。
因为有玉米,番薯等外来作物引入,导致人口激增。
到了隆正帝时期,人口已经过亿,比国初之时增加了一倍。
但耕地面积没有太多增长。
这时的人均耕地只有不到四亩了。
这样下去,再过五十年,人口会爆涨到三四亿。
人均耕地不到二亩。
而且这个“人均”还有大大的疑问。
毕竟大周还是封建王朝,土地可自由买卖。
土地兼并不可避免。
比如贾家,嫡脉才那几个人,但荣国府和宁国府各坐拥七八万亩地。
这还是陆续卖了不少庄子之后的数字。
把宁荣二府和百姓“人均”一下,得到的数字肯定不准。
所以才说大多数人是没有自己的地,最多是宗族有地,不至于死后无葬身之地。
土地代表的不仅是生存,还有生活质量,以及死亡。
这种渴求形成了执念,贯彻每个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