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姒发托孤 (第1/2页)
关龙逄升任宰相,如同夏王朝的政坛上刮起了一阵清新之风。他的才华和智慧,很快就在朝堂之上显露无遗。他不仅有着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更有着一颗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他的每一次发言,都充满了深思熟虑和远见卓识,使得朝中的大臣们无不对他刮目相看。
在农业生产方面,关龙逄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他鼓励农民采用新的耕作技术,推广先进的农具,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他还建议建立国家粮仓,以备不时之需,确保在自然灾害发生时,百姓不至于挨饿。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也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秩序的管理上,关龙逄同样展现出了他的智慧。他主张以法治国,制定了一系列公正严明的法律,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他还提倡教育的重要性,建议国家投资兴办学校,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犯罪率,增强了民众的法治观念,使得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关龙逄在政策实施上的能力更是令人钦佩。他不仅在朝堂上提出建议,更亲自下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一同劳作,了解实际情况,确保政策能够落到实处。他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工地、学校和市场,与百姓亲切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需求。他的这种亲民作风,赢得了百姓的广泛爱戴。
在他的精心管理和不懈努力下,夏王朝的政事变得井然有序。国家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公共设施得到了改善,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夏王朝就像一台经过精心调校的机器,每一个部件都在发挥着它应有的作用,整个国家都在有序地运转着。
随着国力的逐渐恢复,夏王朝再次展现出了它的活力和生机。市场上的商品更加丰富,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百姓们的脸上不再只有忧虑和疲惫,取而代之的是希望和满足的笑容。他们看到了国家的未来,感受到了生活的改善,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关龙逄的卓越表现,不仅没有辜负姒发的信任,更是为夏王朝的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名字,也将随着夏王朝的繁荣昌盛,被后人传颂。
时间如同缓缓流淌的河流,不知不觉间流转到了后发十七年(壬寅,公元前1652年)。这一年,是姒发在位的第十七个年头,曾经的壮志豪情在岁月的洗礼下已染上了几分沧桑,而身体的衰弱也如同秋霜降临在即将枯黄的树叶上。姒发此时身患重病,那病痛如同恶魔的利爪,无情地折磨着他的身体,他深知自己的生命如同即将燃尽的蜡烛,时日已经不多了。
在这即将走到尽头的生命旅程中,他的内心被对夏王朝未来的忧虑与挂念填得满满当当。每一丝思绪都如同沉重的铅块,压得他几乎无法喘息。然而,即便身体已如此虚弱不堪,他仍以惊人的毅力,艰难而缓慢地挪动着身躯,用尽全身力气将关龙逄召唤到自己的病榻之前。
当关龙逄出现在视线之中时,他那原本黯淡无光的眼眸瞬间闪过一道亮光,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一丝曙光。他凝视着眼前这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眼中流露出的不仅有庄重之色,更饱含着深深的信任之情。因为他深知,面前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恰似一根坚不可摧的顶梁柱,一直以来都是支撑起夏王朝稳定与发展的关键力量。
他拼尽全力,好不容易才抬起那只因病魔侵蚀而变得软弱无力的手,然后紧紧地握住关龙逄的手臂。尽管那双手此时显得如此脆弱,甚至连微微颤抖都难以抑制,但就在这一刻,它们所传递出来的却是一份沉甸甸且令人动容的信任。
紧接着,他用微弱得几近听不清的声音,一字一句、郑重其事地开口说道:“老爱卿啊,朕心里清楚,属于朕的日子已经所剩无几了。这个孩子——姒履癸,他可是夏王朝未来的希望所在,也是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