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谁真,谁假,谁知道 (第2/5页)

吓得连哭,已经忘记了。

刘禅颤抖着双手,那信报在他手上多次掉落。他颤颤巍巍地问道:“诸位爱卿,杨长史与征西大将军互相告发对方谋反,这,这,这可如何是好?诸位爱卿,可有说法给朕?”

大堂之上,文臣居多,大家一筹莫展,真正能打仗的,对前方有些认知的,都随军在前线。

诸葛丞相的去世,已经如天塌了一般,压得众人喘不过气来。而魏延和杨仪的相互告发,更是将大家彻底压垮了,整懵了。

因为这二人现在对于蜀汉的意义,可都是非同小可。

魏延,当初的汉中太守,后升镇北将军陈仓侯,现在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在军中,可以称为不折不扣的上将第一名!其手中更是掌握着蜀汉最能打的军卒,论起在军中的影响力,无人能敌。

更因为,他对于蜀汉上下内外的熟悉度,堪称了如指掌。尤其北部防线,基本上是由他打造而成。

假如魏延谋反,蜀汉,将会被他捅出多少个窟窿来,谁也说不准。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而杨仪呢,虽然当初只是随军长史,负责后勤辎重的调度,但现在的杨仪,却是蜀汉北方前线第一人!诸葛丞相去世后,将所有大军全部交给他掌握着,他手里拿的,可是蜀汉丞相的印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假如杨仪谋反,更可怕,前线所有军队,也就除了魏延手里的那区区万人队,其余的,都可能被他一股脑地带着,拱手送给曹魏!

如果这样,就不是捅出几个窟窿的事情了,是直接给蜀汉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所以,这个时候,谁也不敢说话。

说什么都可能是错的,也都是瞎蒙的,所以,还不如不说。

但不说,显然是不行的,大家端着蜀汉的碗,吃着朝廷的饭,拿着朝廷的薪水,遇到事情了,都做了缩头乌龟,却也不符合大家的身份地位。

丞相府留府长史蒋琬硬着头皮出班奏曰:“陛下,以臣愚见: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然其筹度粮草,参赞军机,与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决非背反之人。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下之;仪独不假借,延心怀恨;今见仪总兵,心中不服,故烧栈道,断其归路,又诬奏而图陷害。臣愿将全家良贱,保杨仪不反。实不敢保魏延。”

几天前才从前线返回来的黄门侍郎董允亦奏曰:“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向所以不即反者,惧丞相耳。今丞相新亡,乘机为乱,势所必然。若杨仪,才干敏达,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

其实蒋琬和董允他们说的话,也多有违心之言,都是按照自己的感官进行推理而来。杨仪是文官,一直在丞相府任职,和蒋琬算是扎扎实实的同僚,包括董允在内,都是诸葛亮提拔起来的那一拨人,说话时,自然也就向着自己人了。

另外一个,也不能全部怪他们在关键时刻,选择站队杨仪,而不是魏延,毕竟老魏这家伙平素过于强横霸道了些,将杨仪欺负得够呛,不仅没了面子,就连里子,也经常被老魏丢地上摩擦。

总而言之一句话:老魏得罪的可不仅仅是一个杨仪!

在这紧迫时刻,也只能如此表态了。其他人也不知道说什么好,干脆就不说吧。毕竟这个时代,通讯技术就是如此,全靠人马奔走,得到的也只是只言片语,谁也没有办法第一时间获得真相。

至于有没有人想替魏延说话的,答案是有。但这个时候敢于站出来的说的,却没有。谋反,可不是其他什么事情,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化于无形。搞不好,便是夷灭三族,你敢随便发言?

蒋琬董允个人猜测的话,对于刘禅来说,效果却是相当地好,刘禅也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