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往事,并不如烟【2】 (第1/5页)

建兴四年(226),诸葛亮屯兵汉中,准备再次北伐,感觉兵力不够,便想调李严率军前来镇守汉中。你不是心心念念地想要参与北伐吗?来呀,机会给你了。

但李严却旗帜鲜明地反对北伐:对不起,我不去。

不仅如此,他直接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由自己担任巴州刺史。这是益州帮首次在蜀汉朝堂上提出鲜明的政治主张,第一次公然对诸葛亮说“不!”此次的裂土而治的政治主张,很显然一点成功的希望也没有,但不知道人家怎么想的,反正,就明明白白地提了出来:你诸葛亮做蜀主,我做巴王。

也不知道当时的李严是什么心情,反正,这样畸形诡异的政治诉求一旦发布,大家也就难得再有回头路好走了。

因为,这就是赤裸裸地分裂行径。

结果,毫无悬念地——诸葛亮自然没有答应。

但此时的诸葛亮还真的没法拿李严怎么样。因为诸葛亮身在北伐前线,而后方的丞相府留守长史蒋琬,哪里是人家整个益州帮的对手!

除了安抚,诸葛亮能做的,其实不多。

但二人的政治分歧,由此而明朗化,益州帮也不再遮遮掩掩了。

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句话,在任何时候,都是绝对正确的。因为回头,就意味着自己射出去的箭,瞄准的是自己。

李严既然已经和诸葛亮分庭抗礼了,便在分歧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他亲自写信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仿曹操魏王故事。这封信,这个态度,你可以有多种解释,可以看做是李严对诸葛亮功业的尊重,也可以看做是李严对诸葛亮类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讽喻嘲弄,还可以说李严在明示诸葛亮一代权相的未来轨迹……你的心意,我懂。

但不管是哪一种解释,都不是什么好事情。

诸葛亮亲自写信表示拒绝,并且说:“假如有一天,我诸葛亮的功业能够得到承认,我更希望的你我一起成为青史留名的人物,而非我独自享有诸多荣光……”

原文的:“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耶!”

诸葛亮明知李严心思不纯,但却不得不装聋作哑,假装这李严是一番好心思。

二人由此不睦。

其实当时对李严不满的人,大有人在。

李严的同乡尚书令陈震出使东吴前,私下里对诸葛亮说"李正方腹中有鳞甲",暗示李严心术不正,可能会制造事端。

诸葛亮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认为自己与李严还是可以相忍为国、并肩合作的。

李严再三进击,诸葛亮一再隐忍,在诸葛亮有意的克制之下,益州帮总算是没有闹出更大的动静来。

但,很显然,诸葛亮还是轻敌了。

政治的残酷性,根本不是你“退一步海阔天空”就可以了结的。因为很多时候,你退一步,很可能意味着对手会进三步。

否则,怎么会有“欲壑难填”一说呢?

建兴八年(230),曹魏大司马曹真三路进逼汉中,为加强汉中防务,诸葛亮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

但这一正当的行为,却被李严误读了。

李严认为,你诸葛亮前期一直不让我参与北伐,现在却又如此主动邀请我参与北伐,是几个意思?你打的什么主意我不知道?这是想将我李严彻底调离自己的大本营江州呗。

但经过多年的经营,此时的诸葛亮势大,而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