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五岭逶迤腾细浪 (第2/4页)

平幸福生活为主旨,另外就是曹植的《白马篇》《洛神赋》为代表的骈文。

曹植的才情为天下最,故而后世才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说法,不过,在这个时候,说这句话的人,连液体都还不是,不知道在哪里呢。

往前推,汉时也出现过的骈文大家如司马相如陆机陆云等,都是以华丽连珠极尽夸张之能事为主打,给后世的莘莘学子们带来无尽的向往与烦恼。

所以,沈腾脱口而出的这两句,本是后世太祖爷爷的七言,在这个时代,这种七律模式有没有出现,还是一个未知数。

沈腾知道的,有史以来,记载在史册上的第一首七言诗,便是三曹之一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沈腾之所以还能记住一些诗词,可不是因为他对文学有特殊的爱好,只是因为当年从小学来到高中,一路走来,挨了无数竹木板子的缘故,所以,该背的古诗词,一个不落下的,全部过关。

,!

曹丕的这首诗,虽然不在高考必备诗篇中,但在文学历史上的地位很重要,所以,也就依稀还记得。

后世对于建安风骨耳熟能详,但对于曹丕在建安文学中的地位和历史作用,知之甚少。

文学与之有关的,大概也就剩下这哥儿们想杀自己的弟弟曹植,逼着曹植七步成诗,写下了流传千古的“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不知道怎么,流传着流传着,便成了另外一副模样——“煮豆燃豆萁,豆在瓮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不过也好,正因为改编之后的诗,更加浅显易懂,白话一般,朗朗上口,所以,流传起来,更加便捷了。

而实际上,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真正奠定曹丕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是其本人所着《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

至于他所着《燕歌行》,全诗用词不加雕琢,音节婉约,情致流转,被后来者王夫之盛赞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完全不落《洛神赋》下风。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他是不是七言诗的鼻祖呢?这个,可不一定。或者说,在沈腾吟出这两句诗时,曹丕是否已经作出了《燕歌行》,可也真的说不清楚了。

所以,现在就笑话人家张包子,却也着实委屈了这家伙。

黄崇也随着沈腾的目光,四处打望,沉吟良久,跺了跺脚,道一句:“此处该有一座关隘。”

沈腾不由得看了一眼黄崇,心里对这年轻人又多了一番新的认识。此处两边陡峭,一条小径攀援而上,山顶却有一个小小的开阔地,供来往商旅休憩。若建一座关隘,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问题是,这样的想法,目前也只适合想想而已,因为他们谁也没有那个权力去决定什么。

飞狐岭下去,不过百里,便是一座城池,名兴古城,兴古郡的郡治所在地。

兴古郡是一个全新的行政单位,成立不过十余年,是诸葛亮第一次南中大捷后,将原来的益州郡南边部分切割出来,而成立的一个郡。此地地理位置特殊,南与孙吴的交趾郡相交,东与孙吴的郁林郡相交,本就处于犬牙交错状态,再加上又是新建的郡治,所以,整个管理体系,虚无得一塌糊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