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关三娘子 (第1/5页)

关于蜀汉的人口,二人皆感慨良多。

在南中生活多年的关银屏发出这句感慨,自然是有所指。

中国历史书中记载,蜀汉亡国时,有28个郡,148个县,在籍编户28万,户民98万,国库存粮400万斛。

后世人多把蜀汉亡国时的在籍98万人口当回事儿,其实蜀汉哪里只有这点人口?假若真只有这么多,那么,就不仅仅南中,就连蜀汉的核心区域成都平原的许多地方,也可以称之为“不毛之地”了。

若如此,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这“不毛”,还有什么意义?

148个县,我们只算100个吧,每个县1万人口够可怜吧,就这,也有百万人了。

更何况,在三国时期,成都是除了洛阳之外的第二大都市!

汉末三国时期,荆州七郡及岭南,蜀中,是战争波及最少的地方,即便有那么几场战争,也仅仅限于两军对垒厮杀,波及到百姓头上来的,很少。

所以,这几个地方,才是真正的接纳流民最多的地方。

蜀汉的流民数量甚至远远超过本地民众,只不过,这些外来流民真正被政府统计在籍的很好,基本都被豪阀大族收纳了,做了隐户。都在更有那些不愿意依附到豪门大族名下的,便不得不流亡于山林水泽中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为什么那么多的流民,都没有在籍?

说到底,政府手里没有土地,你拿什么给人家?

既然你没有东西给人家,人家又凭什么要在你的“籍”?

在籍,就意味着你必须纳税,交租,服兵役徭役,出各种出不完的“公差”,干各种干不完的“苦力”,舍生冒死,一无所获。

既然如此,何必不做“隐户”?

依附在豪门大族门下,做隐户,至少有地种,尽管被剥削,但能活下去不是?

而流亡于山林水泽之中的,就不好说了。

能活下去的,都是命好。

实在世道不济,过不下去了,大不了出去变身为盗匪,劫掠一番,活到怎样就怎样!

蜀中那么多的盗匪,哪里来的?多是外地流民组成。

当然,这其中,是不是有土着们的势力在其中引导,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腾哥子儿,你说,这……像不像一座四面漏风的大屋子?”

关银屏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年纪小自己十多岁的年轻人面前,她竟然就是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想要直抒胸臆。

当年,关银屏小小年纪,来到建宁,嫁于李遗为妻,其肩上的担子,何其沉重!

男儿何不带吴钩,去取关山五十州。

作为一代豪雄关云长的嫡女,关银屏作为一个弱女子,却心系国家兴衰,须臾不敢忘记。

所以,在内心之中,对于帝国飘摇的感知与担忧,重逾千钧,却又哪里敢与夫君说?

说白了,蜀汉是蜀汉,建宁李氏是建宁李氏。

蜀汉强大,能后庇佑建宁李氏时,人家认你是爹是娘。

蜀汉衰落,不能庇佑建宁李氏时,李氏出卖你蜀汉时,同样会心安理得,眼皮也不会抬一下。

二人心有灵犀一般,沈腾自然知道,关银屏说的“四面漏风的大屋子”指的是什么。

蜀汉帝国呗。

“姑姑,东汉王朝,才是一个更大的破屋子。”沈腾淡淡地说。

语气清凉,不带一丝情感色彩。

关银屏苦涩地一笑,示意沈腾继续说下去。

“西汉建国,开历史先河。这,毋庸置疑。一批泥腿子登基坐殿,不容易!”

沈腾的开场白,就将一直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