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二章 智商与情商 (第1/3页)
田蕴一走,傅忠顿感如失右臂。榆林官员虽多,哪个比得上志同道合的田蕴。共同的想法,丰富的经验,田蕴总能把傅忠的想法落实到实处。
整个榆林官场都在谈论田蕴的离奇高升,要说他是傅忠培养的,他的官衔比傅忠还要高。要说他不是傅忠培养的,这么多年,呆在主簿的位置上就没挪个窝。
八卦是人的普遍心理,谈起来个个头头是道。一部分人认为,田蕴平时不显山露水,这么看来,他京里还有奥援。
一部分认为,榆林新政就是出于田蕴之手,被京里大佬看中,才有这样的破格提拔。
还有一部分知道田蕴底细的,都异口同声,是南华大帝托梦给了皇上,否则,官场怎么出现这样的怪事。这个观点渐渐被大家接受。有南华大帝撑腰,新政有搞头。
羡慕之余,主簿的位置成了香饽饽,有资格的无不红着眼热望着。
原来的长史,现在的吴堡县令太了解田蕴了,他在京里有个鬼关系,这是皇上对傅忠不满。
田蕴的行政能力,他还是很认可的,与自己就在伯仲之间。现在很却难望他的项背,一个是正七品,一个是从四品,差了五级,每一级台阶,都有可能奋斗一辈子也爬不上去。
他想不通的是,皇上多么厉害的一个人,凭一己之力,领着群雄灭了蒙元。蒙元是这么好灭的,他的铁骑纵横欧亚大陆,算来也不过九十年前的事。就算元末官场腐败,但军队的战力还是非同小可。
这么一个强横之人,要说真的不满傅忠,他十个头都不够砍的,到底是什么缘由?难道因为他爹是国公,正合了朝廷有人好做官?随即又否定了自己的观点,傅友德在皇上心中算个屁。
资讯有限,想不通就不去想,富贵无不从险处求得。抱着犹疑的心态,趁着有事面见傅忠,他忐忑不安说出了自己有意回来就任主簿的想法。
傅忠是知道他的能力的,但心中另有人选,笑着说道:“你就任吴堡县令,一届任期都未满,骤然而动,恐开榆林不好的先例。先放心在吴堡任职,只要新政做出成绩,榆林知府的位置,难道还有第二个适合的不成。”
这样的许愿,从未听过,他老泪纵横,红着脸叩首说道:“您就放心吧吧,我必定鞠躬尽瘁,誓将榆林新政进行到底。”
县令走后,傅忠叫来了黄子澄,眼光在他的脸上足足停了两分钟,搞得黄子澄一头雾水。
靖难三杰,他是最得朱允炆的欢心,也是能力最差的一个。他才华横溢,有状元之实,但寡谋少略,无理政之能。
其罪有三,一,颠倒削藩的本末次序。齐泰认为燕王朱棣是主要威胁,黄子澄却持相反意见。认为要先削掉周王等,翦除燕王朱棣的手足。
最终说服朱允炆,将周王从开封逮捕进京,废了庶人、流放蒙化,正式拉开削藩序幕。历史证明,这样没有抓住主要矛盾,以及解决问题的核心,打草惊蛇还给了朱棣充分准备时间。
二,释放朱棣的儿子北归。朱棣的三个儿子,回京参加朱元璋祭礼,其中就有仁宗朱高炽。齐泰劝朱允炆不要放人,又是黄子澄建议放他们返回北平(大都当时被改为北平,直到朱棣称帝,才叫北京),表示朝廷并不怀疑燕王,这样才便于实施突然袭击。终于痛失到手的筹码。
三,最大的过失是推荐李开门(李景隆)统兵伐燕。早期李景隆还没有开门之心,只是好谈兵事,色厉内荏,活脱脱的一个纨绔子弟。齐泰再三劝说,不敌黄子澄在朱允炆心中的分量。
朝廷把50万大军交给了开门,他终究步了那个纸上谈兵赵括的后尘。就算这样,朱允文也没杀他。最后,李景隆打开城门,放了朱棣进来,京城由此罹难,建文帝朱允炆生死不知,出向不明。
最为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