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重回旧地 (第1/2页)

怕师娘察觉到自己的异常,他连忙叫了一声“师娘”,随后背过身子,走到一边去了。

“修竹这是怎么啦?”师娘不解地问崔景信。

“刚才起了好大一阵风,他眼里进沙子啦。”崔景信笑着回答她。

段书瑞走到二人看不见的墙壁背后,深深地望了他们一眼。

曾经,因为他的莽撞,害得身边的人为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如今,他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守护他身边最重要的人!

之前受过的伤,吃过的苦头,他都要一步步讨回来!

不久后陈伯回来了,他见到崔景信自是十分高兴。当他瞥见那满满一坛子酒时,更是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三人把酒言欢,好不热闹。崔景信讲了一些他路上的见闻,听到他智斗贼寇的事,陈伯和段书瑞都不由得啧啧称奇,前者是庆幸他全身而退,后者则是怀疑他添油加醋、夸大其词。

“段兄,我明日想去大雁塔,看看咱们高中后留下的题名。也好激励一下自己。”

没等段书瑞反应过来,陈伯先他一步开口:“去吧,年轻人是该多出去看看。修竹,你别老是将自己闷在屋子里,应该多出去走走,结交一些同龄人嘛。”

段书瑞无奈地说道:“是。”

对于众学子而言,最激动的时刻莫过于石碑题名之事。进士科殿试结束后,众学子便迫不及待地在雁塔石壁上刻上自己的姓名与籍贯。

这便印证了白乐天那句“慈恩塔下提名处”。白乐天是二十七岁一举中第,是他们那批进士中最年轻的。而在段书瑞他们这批考中进士的人里,最年轻的竟然只有十九岁。当真是后生可畏。

进士题名碑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中宗时期。在唐中宗神龙年间,一名叫做张莒的进士在慈恩寺游玩时,一时兴起,在大雁塔下的石碑上题下自己的名字。出乎意料的是,这一平凡的举动,竟然引起天下文人的效仿。大量新科进士纷纷前来大雁塔下题名,并把这种行为视为一种莫大的荣誉。

其实从北宋开始,皇帝才开始让工部在京城孔庙里立碑,供进士们去题名。唐代的进士们都是去大雁塔的砖壁上题名的。

段书瑞三人在曲江宴后也去题了名,现下去看应该还能看到。

二人登上大雁塔,望了一眼里面的砖壁。段书瑞一想到现代保留下来的只有明清之后的题名,唐代进士题名大多已不复存在,不由得心生遗憾。

只见砖壁之上,乱七八糟地写着一堆名字。由于段书瑞个子高,因此题得也高,他只需要伸颈一望,很轻易地就在最上面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而崔景信猫着身子在下面环顾了一周,也没找到自己的名字。

段书瑞忍不住调侃他:“当初让你将名字和我写在一处,你偏不听。现在可好了吧?”

崔景信送他一个白眼,顺手抄起一旁的笔,踮起脚在砖壁上“唰唰”写下“崔景信”三个大字。像是为了气他,故意写在比他名字高一指的位置。

段书瑞:……

幼稚!

虽然考上了进士,段书瑞却高兴不起来。

按理来说,新科进士的前三甲大概率会被分到翰林院,其余进士则会被分配到各部及各州县,担任各种各样的官职。但不管分到哪里,他都没有什么优势。

一来是他缺少经验,对许多官职的职能范围都不甚清晰,很容易出岔子;二来是他这个不折不扣的现代人,就算用各种古代文化知识武装了头脑,在面对厚厚的史书古籍时,也很容易手足无措。

除此之外,他还需要学习许多知识。譬如对不同官员的称呼、朝参日的出门时间、官员的休沐规定等。他好不容易才考上了进士,可不想让有心之人抓住把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