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3/4页)

人的侮辱,所以仍不愿意和女宾在同一个剧场看戏。一开始是有些剧场可以,有些剧场不行,珠市口的文明茶园就是最早允许女宾入园看戏的戏院,后来逐渐放宽,但是男女要分坐。这其中还牵涉剧场结构的问题,一般城市平民的妇女没有到剧场看戏的机会,一些地位高、大宅门的妇女,廊座或者池座自然不行,但可以坐在包厢里看戏。直到二十年代初,男女分坐的局面才算彻底结束。

民国时期至1949年以后的剧场建设

民国以后的剧院,发生了突出的变化。1914年以后建了大批比较新式的戏院,相对旧式茶园,设备条件有了改观。最初建成的设备最好的剧场叫做第一舞台,现在知道第一舞台的人已经很少了。第一舞台在珠市口大街路北,它筹建于1912年,由杨小楼和另外两位社会闻人共同出资创建,于1914年正式开业。第一舞台以着火著名,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从它建造好的第一天演《钟馗嫁妹》的时候就着了火,但火势不大,当时有各种说法,有说是后台吸烟引着的,也有说是地痞流氓故意纵火烧起来的,这把火影响不是太大,很快就修复了。到了1918年,第一舞台又着了一次大火,这次火势比较大,几乎烧了剧场将近三分之一,当时杨小楼各方奔走,社会贤达出资,总算再度修成。然而,剧场1937年终于还是毁于大火,那时候已近卢沟桥事变,民生艰难,百业凋江南的忠王府戏台,其形式与北京的倒“品”字舞台别无二致敝,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再修,第一舞台从此就从北京城消失了。

存在了二十余年的第一舞台在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此期间重要演员包括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无一不在此登台献艺。第一舞台的建筑结构也完全与旧式的舞台不一样。剧场设有大门,有整个用铁皮做的罩棚,可以容纳观众进场和休息。剧场布置也改变了舞台和观众的相对位置,过去的剧场安排都是观众席侧对舞台,故看戏也被说成听戏,比如舞台是坐南朝北或者坐北朝南,观众席却是坐东朝西或坐西朝东;第一舞台则改为观众坐椅面对舞台,成为纯粹的演出与欣赏的关系。另外,第一舞台不但有了聚光电灯的照明设备,还将旧式的“品”字形舞台改为有台唇的镜框式舞台,并且有了可以旋转的台心,观众坐椅也相对比较舒适,虽然有“扔手巾把儿”的,但相对以前的茶园来说还是要安静和净化了许多。

说到舞台设计,清代和清代遗留至民国的剧场基本上都是品字型形式。这种舞台的特点是前面突出来一块,台子一般的高度在九十公分到一米之间,比我们今天的舞台要矮得多。另外,它的周围有一个大概六十公分的护栏,据说是源于宋代的勾栏,这就造就了演员和观众之间明确的区域划分。旧式品字形舞台不但凸出,而且有些上面还有顶,好像亭子似的,两边有柱子,比较影响视线。柱子上面往往挂有“金榜题名虚欢乐,洞房花烛假姻缘”一类反映戏与人生哲理的对联。镜框式舞台没有柱子,从视觉来讲就开阔多了,戏曲演出也就更便于观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北京剧场的历史记忆(7)

另外,最早的时候“文场”(即乐队,也称“场面”)是在台面后部的,后来逐渐移到侧面,像第一舞台就是这样。但是,它的有些设施还不如民国中后期进步,包括舞台背后的天幕,在行话里叫“守旧”。有的守旧是某位捧角的观众为某位演员专门绣的图案,虽然绣工很讲究,但毕竟搅乱了舞台的气氛;甚至还有很多广告,不管演什么戏,上面总挂着“乌鸡白凤丸、牛黄解毒丸”一类,和戏曲的内容毫无关系,对观众的视野也是一种破坏,直到后来才得到改良和净化。第一舞台时期虽然舞台改变了,观众席有了改进,很多方面却还是比较遵循传统的;它毕竟是民国以后建的最好的、最完善的一个舞台,区别于清代旧式茶园,如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