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5页)

冷。”此四个因素的综合就导致了今年北半球的寒潮。

其实,科学界对于大气环流对极端气候的影响是达成共识的,争论在于全球变暖会不会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那么,在科学家还没有答案并且很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找出答案的情况下,两种假设就会一直存在。在客观看待两种科学论断的前提下,是否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或者忽视其中“全球变暖会引发大气环流改变”的可能性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地球劫难(24)

分歧之二在于地球是否进入了地震多发期。

就在玉树地震后一天,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学研究员陈学忠发表了他对于全球地震的看法,他认为,自2004年印尼级地震开始全球就进入了地震活跃期,此论断见诸于他2005年发表的《印尼级地震对我国大陆地震趋势的影响》一文中。同时,他还提出了有关地震成因的新观点,即在于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因为地球岩石圈由大小不同、质量不同的块体组成。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时,就会造成这些块体运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运动可能使块体之间发生“追尾”、“分离”、“摩擦”三种情况,从而引起地震,地震能量来自于块体间撞击或摩擦时损失的动能。而由于自转的速度每天都不一样,就需要找出其中的规律,国际上有一个专业机构IERS记录了1962年以来每天的地球自转速度,发现地球自转有时加速,有时减速,并且有相对的规律性。长期的自转速度变化存在一个10年左右的周期。1993年…2003年地球自转处于加速状态,2003以来处于减速状态;在一年时间里,1…3月和8…10月处于地球减速期,4…7月和11…12月处于地球加速期。他发现,每年的3、4 月和8、9月发生的地震发生比例明显大于自然概率。一年里处于加速与减速交换期最容易发生强震。

同一时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抗震专家周福霖也用统计数据表明了“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 他表示,2009年以来,全球7级以上的地震平均每月有次,相比来说,上世纪平均每月只有次。而级以上地震的百年平均值是每年两次,最近9个月内(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全球则发生了6次。全球地震进入了高活跃期。他表示,就我国看来,我国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处于地震活跃期,发生了邢台地震、海城地震等,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转入平静期,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又再次活跃起来。一般来说,地震的一次活跃期会持续十几年到几十年。因此,此次活跃截止何时,尚不得知。

与认为“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意见相左的专家之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少泉在玉树地震当天表示,全球地震频发只能说明目前地震活动较强,但是否进入地震频发期,业界并无统一标准。他认为,这些地震活动总有一个时期强,一个时期弱,因为地震活动是地球本身的固有属性,地震是地球在释放能力,是地球充满活力的象征。地球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还有外环境,行星对它的撞击,各种影响下,它释放能量很正常。并且他强调因为是“现代地震灾害”,即由于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密度高,一旦发生大地震,造成的影响相应比较大。

在本章中,我们竭力表现基于“全球变暖”下地球正在发生并有可能发生的变化与由此带来的灾害,以及如果地球确实进入地震活跃期、危险之所在。然而,我们也未回避“全球变冷”者的声音与“全球地震属正常地球释放”者的声音,只是,在两种可能下,我们更关注全球变暖与全球进入强震期议题。

因为我们目睹了地球悄无声息地发动着一个又一个灾难,人类措手不及地遭遇一个又一个的死亡,在这一切下,争论变得苍白。就像一位叫罗斐的作者所说的“人类是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