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5页)

句话的出处吗?”

张勇说:“员工可能不知道,但我知道。这是法国哲学家卢梭说的,美国总统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也说过。”

我又问:“这些书你都读过?”

张勇说:“读过,而且很小的时候就读过。”

原来张勇小时候,家虽穷,但母亲是小学老师,家里总有一份《少年报》。因此,张勇从小便养成一个与大多数孩子不同的爱好—看报。这个爱好非同小可,它不仅改变了张勇的命运,也改变了成千上万海底捞员工的命运。因为看报让张勇学会了阅读,阅读能打开一个人的心灵。

张勇从小就是孩子头儿,可是在14岁的时候,他遇到了人生第一次打击。那是男孩子变成男人的生理发育期。不知何故,张勇的变声期格外长,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他讲话的声音总是不男不女。这个时期正是男孩子开始渴望引起异性注意的时候,可是公鸭嗓的张勇在女孩面前却不敢张口。

然而,“领袖”是高傲的,张勇不能忍受被人耻笑。此时,阅读爱好帮他找到了解脱,他一个人跑到县城的图书馆躲了起来,整整躲了一年,用书籍压抑他体内荷尔蒙的骚动。

幸运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简阳有个免费的图书馆。他很快就看完了图书馆里的言情和武侠小说。于是,这个14岁男孩开始把躲在角落里的卢梭、尼采、柏拉图、孟德斯鸠等西方哲学家的书囫囵吞枣地看了一遍。不仅如此,他还找到一切可以打发时间的书籍,甚至把《第三帝国的兴亡》读了3遍。80年代中期,恰逢中国刚刚开放,自由主义的思潮弥漫于各种报纸,每天在图书馆浏览各种报纸也成了他的必修课。

那时,很多成年人甚至都不知道世界上有基督教和上帝这回事。然而,一个14岁的青少年,不管是否看懂,竟有耐心看完《上帝死了》这样的书。我很好奇,这种不是被迫的、囫囵吞枣式的阅读,会在一个年轻的脑袋里,产生什么“化学”反应?

我忍不住问了张勇一个很傻的问题:“这些书对你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张勇思索了一下告诉我:“天赋平等的人权和尊严。”

接着张勇跟我讲起一件事:“海底捞北京望京店门前曾发生一起事件,一个卖水果小贩的三轮车被城管没收了,这是这个小贩第二辆被没收的三轮车。小贩与城管纠缠起来,情急之下拔刀砍死城管。城管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小贩就成了杀人犯,要立即枪决。那段时间报纸上经常有关于这起案件的辩论。有人说:自古都允许小贩走街卖货,这是穷人求生的权利,为什么现在反而不许?也有人说法律就是法律,杀人偿命。”

张勇说:“这些辩论集中在要不要留那个小贩一条命,因为故意杀人罪也可以判死缓。我仔细看了这些辩论,感到一个社会的公平太复杂了,我实在搞不明白,也管不了,但在海底捞,我能说了算,我要尽量追求我认为的公平。”

“腹有诗书气自华。”没上过大学的张勇,谈吐起来有股书卷气,难怪土土的海底捞有着一种底蕴。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

海底捞很少请外面的老师对员工进行培训,原因很简单,中国很少有老师做过服务员。海底捞试过,让那些只懂理论和案例的人给海底捞员工培训,效果是隔靴搔痒。因此,海底捞的培训师大都是内部的干部,他们无一例外地都在基层干过服务员,而且是出色的服务员;不仅如此,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下面我摘录海底捞干部培训的两段内容,请读者看看海底捞的培训效果。

方双华是海底捞西安片区的经理助理,他在培训领班时说:

“领班每天与员工生活工作在一起,下面连着员工,上面连着店长,是企业的黏合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