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3/4页)
一种消极的反应。
我惊讶于这个发现,也不齿于自己的这种表现。无论怎么样,我不愿意做一个失败面前的懦夫胆小鬼。我讨厌那个样子的自己,那种痛苦的深刻记忆让我产生了强烈的愿望:我不要再做这样的人了,我要改变!
“我要改变”!这几乎是我心里呐喊的声音。我要做回本来的自己,那个充满热情与斗志、永不言弃、永不退缩的自己,第一步,就是调整出那个乐观积极的状态。一开始这很难,毕竟失败的痛苦是无法回避的。所以我只是假装快乐,我故意摆出高兴的表情,走路步伐轻快些,刻意和同学调侃调侃自己的这次失败。但神奇的是,我在“假装”中竟然真正形成了这种状态,而这种状态让我能够更理智地接受这个结果。郁闷时候的我无论如何都是在逃避这个结果以及任何会让我想起这次经历的事物,而当我假装并且到最后真正把它看得轻松时,这个结果就只是一个过去的事件,一个客观的存在而已。而只有当我能够理智冷静地看待这个结果时,我才能真正分析这个结果背后的种种,才能真正从经验中收获。
收获一:永远不要在考后对答案。这是我最直接的收获。如果没有那次可怕的数学对答案事件,可能我的心情和最后的结果都不会那么糟。鉴于那次的教训,我在以后的任何考试都坚决贯彻“不对答案原则”。考完一科,我绝对立马抛开它,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下一科的复习。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完全正确。
收获二:学会放手。这可以算是对收获一的延伸吧。这个“放手”是针对结果而言,但并不是说从此对结果置之不理。相反,我们该理,而且应该不止一次两次地回顾它、挖掘它,尤其是失败的结果。但是我们仍然要懂得放手。一个结果从形成的那一刻,就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了,这个时候紧紧纠缠于结果只会让我们疲惫不堪。不论我做什么,我“一诊”的成绩从我交卷的那一刻就已经定了,即便是考得差,我也犯不着提前“享受”那种痛苦。既然结果一定,我们可以选择“快乐”或者“郁闷”来等待它,来迎接它,那我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开开心心地接受呢?是什么样的结果就是什么样的,它总是我创造的,总是我经验的一部分。所以,我们真的该宽容地不再计较结果,放手并冷静地分析才是我们该做的。
收获三:人总是应该要有所进步的,永远不要再退回“一诊”后的状态。我再也不要当那样一个讨人厌(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人。这算得上一种逆向信念。也许我不会完全清楚我该干什么,但我绝对完全清楚,我不该重复“一诊”的老路。这在以后几乎成了我的条件反射。每当我“准备”要郁闷的时候,“一诊”后的场面就会一个一个浮现在我眼前。“不要”!我几乎在呐喊,并且,立马改变。
收获四:我的付出是有回报的。“零诊”和“一诊”一直让我想不明白的是如何看待我的付出和回报。我必须得说,我不服气这个结果。然而“一诊”后我偶然听到的一句话却改变了我的观念。曾经有一位马拉松常胜冠军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你的很多对手和你的水平差距并不大,但为什么你总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即便差距非常微小?”他是这么回答的:“当你和对手势均力敌时,决定胜负的就是境界。” “境界”,这两个字在我心中激起了千层巨浪,我突然感到心中豁然开朗。对,这就是我要的答案,这就是为什么我自认实力不输给别人,却一次又一次因为发挥失常遭受失败。的确,我的境界不够。过去,我从未把这个作为考虑的方面,每次都单单从实力上和别人一较高下。而事实上,我的很多朋友有比我更好的心态和比我更高的境界,他们胜过我,并不是不合常理的事。这么一想,我感到自己从心中那个狭隘的缝隙中解放出来了。我知道自己下一步要怎么努力了。我不再只是一味地抱怨,不再只是思考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