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2/5页)

受苻坚看重的青年精英,实际上就这么毁了。

慕容令偷跑以后,王猛马上向苻坚上书,述说慕容令偷跑投燕的事,目的当然是希望天王能对慕容垂他们这些不可靠的投奔者采取果断措施。

这消息被慕容垂知道了,便不顾一切外逃,跑到蓝田,被追赶他的骑兵拦住,苻坚即刻命令在东堂接见他。

苻坚安慰说:“您家国失和,老远跑来投奔我。您的儿子不忘故国,怀念自己的老家,这不过是表现了他自己的志向,不必过分怪罪他。只是燕国看来会要灭亡,并不是他一个人救得了的,可惜他误入了虎口。至于您呢,您应该知道,父子兄弟并不能连罪,各人的罪各自负责。您何必过分害怕以致这样狼狈呢!”

慕容垂非常感动,他想表白自己内心的感受,又觉得无从说起。正在犹豫,苻坚已经通知冠军将军府派出侍从队伍前来迎接将军回府。像以往一样,慕容垂在侍卫们的簇拥下回到了苻坚给他安排的将军府上。

慕容垂投奔秦国,苻坚隆重接待,封作冠军将军(这名称的意思是不是“头号将军”?)王猛表示反对,他担心养虎遗患,主张除掉。苻坚没有同意他的意见,王猛却还是不放心,在攻打洛阳的时候,又从慕容令那里下手制造缺口,希望达成他除掉慕容垂的目的。苻坚还是阻止了他,对慕容垂“待之如旧”。这两种主张和做法究竟谁是谁非?

人们对事物作评判,往往先看它造成的最终结果,那结果好就好,结果不好就不好。依着这种判断方式,很快会有人说:“王猛的看法正确,苻坚的作法不当,因为后来慕容垂真就叛变了,带来了大乱,苻坚因此亡国。”

事实胜于雄辩嘛,所以这看法很容易被人接受。不过,细细地想起来,脑筋里总有点不熨帖:苻坚这么做真就错了么?

王猛看出慕容垂决不是一个等闲人物,决不会始终只当打工仔,这很有眼光,很有道理。可慕容垂是怎么到你秦国来的?他是在燕国才高功高,却无端遭受猜忌,走投无路才来的。他当着苻坚说“能免罪就是万幸”,这不仅是谦虚话,所说也应该是他当时的实际思想,他当时绝没想过造你秦国的反。你把这样的人杀掉,既是替燕国作恶,也冤屈了投奔者,堵塞了你人才的来路,有什么好处?

苻坚看到燕国顶尖级人才投奔过来,热烈欢迎他,亲近他,任用他,抬高他的地位,这是自信,是胸襟博大,这是抚慰慕容垂,也是抚慰天下英才,收揽天下英才,拆那心地狭隘的燕国当权者慕容评的台,这有什么不好?春秋时期吴楚争霸,吴王不就是重用了从楚国投奔过来的伍子胥,才大败楚国的吗?

至于慕容垂以后叛变,那是苻坚在其他方面出错,而且形势完全变了。

人都那样,有上帝的形体,也有魔鬼的吻痕,由善与恶二重组合。一相交就要求对方是永久不变的铁杆朋友,可能吗?

要是哪位经理人士偶然翻看到缺乏足够刺激的这一页,他得到的启发应该是什么?应该是碰巧有位外企经理级英才主动来投的话,您不要拒绝他,担心他挤占您的黄金宝地,要张开双臂拥抱他。

所以,王猛先生在这一点上不如天王苻坚,他可能对人的不可变一面看得太多了些,对秦国安全的担心注重得太过分了些。

这不仅是我的一孔之见,司马光那倔老头当年可说对王猛赞不绝口,在这件事上却曾经批评他“那岂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可以做的!”(岂雅德君子所宜为哉!) 。 想看书来

统一北国 三一

王猛没有让苻坚因为慕容令的事生气杀慕容垂,他有点遗憾,但他对自己的主要任务不想有丝毫放松。

东晋海西公太和四年(369年)十二月,王猛带着遗憾,率军三万抄近路包围了洛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