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第一章 为什么要写郭子仪(1)
在中国的历史长流中,出现过无数威名赫赫、功盖四方的英雄人物,被后辈们长久的仰视。纵观二十五史,我们寻找那些光芒四射的时代英雄,不得不注意到这么一个人。他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力挽江山于即倒,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忠勇爱国、宽厚待人。他无论是军功、辅政,还是为人,都可当得上楷模二字。后被史臣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世而上不疑,侈穷人欲而议者不之贬。”
这个人,就是唐朝的郭子仪,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
天下英雄众多, 我们为什么要单单说说郭子仪呢?他有那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呢?
…既然是将军,首先当然要说战功。
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年 ),安禄山起兵造反。这时支持大唐纵横天下的府兵制度刚废除,新建的“扩骑”糜烂到极点,甚至“及禄山反,皆不能受甲矣。”许多方镇军队也大多习惯了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作战力极其低下。安禄山一路势如破竹,占领大唐半壁江山。“朝闻发渔阳; 暮已卷河北。”,只半年的时间,两京陷落、皇帝逃亡,大唐官民人心惴惴,李家天下危如累卵。
在危急时刻,曾经一个看似普通的任命状,改变了大唐国运的走向。
战事甫起,郭子仪被火线任命为朔方节度使,他临危受命,尽招兵马,高举反攻大旗。郭大将军出手不凡,出师即收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然后击败高秀岩于河曲,收云中、马邑、开东陉;再下井陉破贼史思明众数万,平幰城击贼嘉山斩首四万级。一路行来,捷报频频,人心振奋,众叛军莫不敢当,也从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唐军仓卒应战的被动局面,改变了整个战争形势。
肃宗即位,郭子仪率五万兵马勤王,加封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时皇帝所辖部队几乎打光了,只能靠河朔军为根基。郭子仪从地方官走进了唐朝核心军事管理层,曾先后两次被任为天下兵马副元帅(第一次挂名元帅为皇子李俶,也就是后来的代宗李豫;第二次挂名元帅是皇子李适,也就是后来的德宗)。
郭子仪再接再厉,挥师平叛,先大败贼兵崔乾柘收复潼关,又数经血战,终于收复两京,杀安庆绪、败史思明,平息了安史之乱。
大唐江山复回李家,郭子仪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肃宗曾对郭子仪说:“国家再造,卿力也。”
平息安史之乱,让郭子仪的声威名扬天下,但这并非郭子仪战功的全部。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刚刚平息之时,吐蕃乘虚深入内地,占领了长安。郭子仪再一次临危受命,任为关内副元帅。在长安,他也玩了一次四面楚歌,不过兵丁唱得不是楚国的小调,而是让人在京城内高喊:“郭令公(郭子仪)来!”,吐蕃被吓得半夜溃逃出长安。
三国时孔明的八阵图能抵十万兵,郭子仪的名字的威力看来也不遑多让。
第二年,仆固怀恩引诱吐蕃、 回纥、 党项几十万兵入侵。大唐内部尚自顾不暇,强敌临境,无不战战兢兢。郭子仪审时度势、力排众议,以坚守营垒的方式,未伤一兵一卒,逼迫敌军退去,把一场弥天大战消于无形。
第三年,郭子仪更是做了一回名振千秋的孤胆英雄。吐蕃、 回纥、 党项、 羌、 吐谷浑、 奴刺等三十万军队进犯醴泉、奉天。大唐上下,朝野震惊,急忙调兵遣将,再次任郭子仪为主帅抵挡多国联军。郭子仪只带数十骑进入敌营。回纥兵将见郭子仪亲来,大惊失色,对郭子仪以父辈相待。三言两语之后,回纥倒戈一击,会同唐军把吐蕃等多国联军杀个落花流水。以一万唐军对三十万敌军的一场大患,就这样戏剧性的胜利收场。
三国演义中关二哥单刀赴会,还得借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