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5页)
淮那样的大将军。
学武的郭子仪生逢其时,在长安二年(公元702年),也就是小子仪6岁那年,武则天做出一件令天下习武之人欢呼雀跃的事:开设武举,以武功高低在天下范围内选拔良才。
第五章 初设武举(1)
盛唐之时,虽然兵甲不常兴,但也做不到绝对的安宁,内战外战一直不休。突厥、吐蕃屡屡犯边,跑到大唐疆土内烧杀抢掠一番呼啸而去。如登封两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归诚州刺史孙万荣等造反,给大唐带来混乱。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武则天模仿文举,下诏设武举,选取将才。“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
武举制度一出,一时震惊天下,令天下习武者欢欣鼓舞。这一举措,无疑是把武者和文人同等对待了。无数习武之人对此热泪盈眶,仰天高呼:吾皇万岁,我等也终于有出头之日了。
当然每一项新政策出台,都一定会有许多人的反对。武举制度尤其引起士人的反对:那群不学无术的家伙,大字不识几个,就是力气大了点,也能当将军?
武则天的对策很简单:抗议无效。
有意见的人也想想,有那么多李姓王爷,皇上说杀就杀,不带一些含糊,甚至连亲儿子都不放过。你算哪根葱,敢一而再、再而三的跳出来提意见?再说这武举制度虽然突然拔高了武人的地位,但也不是不尽情理。
于是,武举顺利推行下去,普通人也多了一条走向仕途的道路,普通的学武之人面前多了一扇金光闪闪的门。在唐朝时,普通人想走仕途,非常困难,虽然因武举增加的人数也不多,但终究是条正路不是?
普通百姓从一介白衣到步入官场,有多难呢?
唐朝的官员和百姓的比例是很小的,大约是1:3900,与现在相比差了足足百倍,可见当时官员之少(当然现在的官员数量也确实有点多)。职位少,竞争自然也就厉害。自古以来,有竞争就有不公平,天平总是倾向于制度的制订者,也就是目前制度的得利者,唐朝的官职竞争对老百姓来说尤其不公平。
根据《唐六典》记载,唐朝官员的具体选拔途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门荫”、“杂色入流”和“科举”。
“门荫”顾名思义,就是靠上辈子的大树荫来乘凉,也就是传统的世袭制度。皇亲,高官子弟可以直接世袭祖辈的爵位,勋位。也是对一心向大唐朝尽忠人员的褒奖,解除其后顾之忧。五品以上高官子孙可以直接以荫入仕。
老子英雄儿好汉,当官的儿子有才干。
“门荫”制度带有明显的封建观念色彩,其中弊病甚多,不过,也不能把这一制度完全以现在的眼光去看。思考一下,也有一定的意义:首先避免了临退官员的贪污腐化,尤其是一个官员感觉职位上不去就要退下来时,是最疯狂的,虽然不能像现在一些官员一样携巨款逃到外国,但也指不定干出什么出格的事儿来。“门荫”制度则让官员有了一些顾虑,不能为自己一时的贪欲而影响下一代的一生啊。
由于高官们往往也是子孙多多,“门荫”制度造成了高官子弟成为唐朝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比如郭敬之是身份是四品官,郭子仪就可以直接当正八品的官。按他后来追封的国公官职,甚至其子能直接当正六品上的官。真是有好才干不如有个好老子啊!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五章 初设武举(2)
第二种官员选拔的制度是“杂色入流”,和“门荫”相比,它主要是六品以下官员的子孙,通过轮流担任三品以上亲贵的侍从、亲事、帐内、或交纳品子课钱,十年期满后,还得通过面试,面试合格后再授予官职。“杂色入流”是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