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5页)

安禄山还有一种被后人垢病的作战方法:诱杀。

《安禄山事迹》中说他常引诱吐蕃、奚、契丹等族人参加宴会,暗中在酒里下药,动辄数十人,然后向朝廷发捷报。《旧唐书 安禄山传》说安禄山前后十次欺诱契丹赴宴,预先掘一坑,待其昏醉,斩首埋之,每度数十人。《新唐书 安禄山传》则说用他用这种办法“先后杀数千人”。《资治通鉴》更是说成“ 动数千人”。

反正成书越晚的书,记载的安禄山诱杀敌人的人数越多。

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对敌的方式。只是老鱼不太明白,这异族人怎么就这么笨,一直发生战争的两方,怎么这么轻易就云赴宴了,就算没听过鸿门宴,也该知道防备着点啊。尤其是还一而再,再而三,甚至一连十余次的中计?

玄宗曾下诏表扬安禄山为“万里长城,镇清边裔,中权决胜,暗合孙吴”。把安禄山比作孙武、吴起。(玄宗老儿太过分了,安胖子距离孙武、吴起差得没边了。)

诏中还说:“一心之节逾亮,七擒之策益章。内实军资,丰财以润国,外威戎落,稽颡以输诚。”(这更没谱了,安胖子大字不识几个,怎么还能超过了诸葛亮?)

总之,安禄山虽然远远比不上孙、吴、诸葛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边境上是有功劳的,尤其他的军事行动很对玄宗的心思。再加上安禄山利用各种方式向玄宗表忠心、讨玄宗喜欢,唐玄宗一时兴奋,视安禄山为大唐肱骨之臣,终于酿成大祸。

(特别注明:本节参考了郭绍林先生的《安禄山与唐玄宗时期的政治》一文)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二十章 造反的理由(1)

至于安禄山为何要造反,普遍的观点是安禄山素有反心,等手中有了足够的兵力,“计天下可取。”于是举兵造反。

老鱼并不认同这种说法。安禄山真的早有反心吗?我看未必。

像张九龄见安禄山第一面,就如同相士一般指着他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这简单就是扯淡。当时安禄山只是快一个被杀头的罪犯,张九龄如果能仅从面相上就能看出安禄山的将来,有这看面识人的神奇本领,那他只会被玄宗当神仙一样供起来,也不会后来被贬了。

安禄山只是个普通的胡人,平民出身,能混个王爷,已经是老天开眼了。在他真正造反之前,没有任何预谋的征兆。

以皇帝对他的恩宠,和个土皇帝也差不多了,如果他真的还人心不足蛇吞象的话,也应该挑选好造反的时机。历来造反成功的,都是乱世,而安禄山没在南诏反叛的时候反,也没有在高仙芝兵败怛逻斯时反,本身也没有在朝廷中造谣生非导致朝廷混乱,而是在太平时间造反,这本身就不正常。

再说造反只是因为手握重兵,那更是于理不通。王忠嗣曾手握重兵近二十八万,也不曾作乱。

手握天下近四分之一的兵马,如果生逢乱世,当然是强横一时。但在太平时刻,恐怕造反成功率不高(事实也证明,如果不是唐军指挥失误,安禄山的造反难成气候)。

那么安禄山究竟为何造反呢?让老鱼来分析一下:

安禄山的造反,当然手中有兵权是重要条件,没有兵就造反那是疯子,但更重要是环境原因。

在玄宗眼中,安禄山充当的是“孤臣”的角色,不结党、不顾同僚的看法,一心忠于君主。对这一类臣子,皇帝可放心大胆的使用。

实际上,安禄山为赢得玄宗信任,也是走的“孤臣”路线。他于朝中众文武官员,甚至包括自己的堂兄安思顺也是关系紧张。在向玄宗打小报告诋毁安禄山的人中,只有个别人是真的认为安禄山有反心,更多的人只是为排除异已、报私仇。

正因为说安禄山有反志的人太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