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织造府署西花园说等。其实,这些观点和曹雪芹的创意相去甚远。“大观园”的确是曹雪芹的伟大创造,但它不是以什么花园为样本写成,而是以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真地真景为样本。具体说,是以曹家及其“亲宗”各个历史时期居住地的实景为样本,经过曹雪芹心中的“航拍”,去虚求实完成了“大观园”的创造。所以书中说

“‘大观园’是‘老明公’‘山子野’制度,众清客也有一句话‘非胸中有丘壑,焉想及此’”。

这段文字实际是指“大观园”是“山自野”(山子野)即大自然原来就有的山水田园。“老明公”(隐指明末)则是指“大观园”的地理位置是以明朝末年的地域区划和地名为准,通过曹雪芹胸中“丘壑”的过滤、整合,突破时空界限,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景物叠加起来混合成像的。书中所谓“三里半”大,寓意“大观园”的版图是山海关里外半个中国大的地方。这些地方的实地实景曾经是历代曹家人活动居住过的地方的实地实景,所以,惜春赋诗谓之: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此诗和惜春要作的画一样,全是实录。曹雪芹用形象写实的手法把这些实地实景记录在“大观园”中,如其中的“芦雪厂”、“栊翠庵”。而有关历史时期或事件则用抽象名称表示,如“藕香榭”、“暖香坞”。大观园中“芦雪厂”、“栊翠庵”等都是大孤山的实地实景。其中“藕香榭”、“暖香坞”则是叙述曹家宗族一种事因的代号。这样,曹家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经曹雪芹的巧妙构思,同时展现在“大观园”的舞台上。

下面再看看“芦雪厂”具体在大孤山什么地方,具体地点因是实景,书中四十九回有详细地描写:

“原来这芦雪厂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

这段文字表述的景象,就是当年曹家堡景象的真实写照。这景象今天看来,除人家多了、部分苇塘改了稻田以外,没有太大的变化。当年,曹雪芹到此时,只有几户人家,没有正式名称,只称谓“山东头老曹家”。想当年,曹家人就是在大孤山屋脊崖下——大洋河滩涂上的那片飘拂着芦雪荻花的芦苇荡中,用土坯芦苇盖起了草屋、笼起地炕。每当涨潮,便有“胖头鱼”顺着潮水成对结帮游到滩涂上,坐在滩涂旁的曹家屋里,“推窗便可垂钓”(六十年代初,这种鱼很多,在东港市中心处的水沟里都能钓到)。这种景象应当是“居河之湄,结草为庵”的真实写照,曹雪芹把当年的他和曹大汉的住处起名为“芦雪厂”,简直太贴切了。“芦雪厂”西面紧靠青幽荒僻、突兀孤立的大山,东面是宽阔的大洋河,南面是一望无际的黄海。曹雪芹在这样一个荒僻偏远的“世外桃园”里一住就是十年,直到写完了《石头记》初稿才离开这里。

曹家有一件代代相传的事,可能说得就是关于曹雪芹来大孤山的这件事。说:曹大汉在世的时候,关内本家曾来过一个人,因时间久,具体情况说不准了。为了进一步弄清楚这件事,我们有必要看看《石头记》中是怎样隐寓(记录)的。

曹雪芹到大孤山写《石头记》在“芦雪厂”修他家家谱,书中表述得很清楚。书中从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开始,一直到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一步一步地描述了曹雪芹和“本家”的曹家大团圆修补家谱的全过程。书中,曹雪芹与曹大汉分别以薛宝琴和邢岫烟的身份出场,场面热烈壮观,诗社兴旺发达,诗谜奇丽无比。经过两家人的努力,曹雪芹终于以曹大汉家家谱为蓝本,续上了自己家的真正家谱(详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