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1/4页)
大孤山的石人传说故事,奠定了《石头记》的前身《风月宝鉴》二度创作的基础。笔者认为传说故事中的那块宝石,就是激活曹雪芹设计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最初的思想火花;再加之岫岩盛产玉石自古闻名,这些都足以激发出曹雪芹的创作灵感,促使其感悟天地灵蕴,调动其创作智慧的高度发挥——从而合女娲拈自然之土造人的传说与大孤山石人的传说于一体,坯孕、镜像、合成了宝玉这样一个灵光四射、熠熠生辉的人物。由此,笔者认为:大孤山的石人传说故事,是促成宝玉这一人物形像问世的基础和渊薮,也是《风月宝鉴》中的人物脱胎成《石头记》中的人物的最初起因。
一般小说家认为贾宝玉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塑造而成,其身有作者的影子,自然而然的把宝玉看成曹雪芹的化身,这样的观点用在《红楼梦》上显然是错误的。他们把四月二十六日看成宝玉的生日或曹雪芹的生日,又说不出任何道理来,为此,红学界争论不休。实际上,曹雪芹的写作手法是现今小说家所不可比拟的;如果说,从书中一些关键的描写上可以找出曹雪芹的生日来,但也绝不是想象得那样简单直白。关于曹雪芹生日的具体时间将另文公布,以飨广大红迷。这里,先看看书中四月二十六日是个什么日子: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中说: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庚辰侧批:无论事之有无,看去有理。】须要饯行。”
二十七回写大观园女儿们在芒种节祭饯花神,这一天,又特意点明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据悉,我国没有祭饯花神的风俗,这是作者的杜撰。曹雪芹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是《石头记》“一手二牍”写作特点决定的,我们先看二牍的基本意思。前几篇文章已经阐明:宝玉是石头,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出生时间,石头记事乃碑文,宝玉本质是《石头记》,宝玉的生日也是《石头记》诞生的时间。这个时间怎么确定呢?很多读者把书中人物明写的生日时间,当成历史人物的生日去理解,读小说可以,解读《红楼梦》文本的真正内蕴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二十七回书中说了一个关键日子:四月二十六日。先看这是什么日子:
1、“祭饯花神”表面有花开花落、收花结种之意。实际是祭奠祖先和传宗接代生子之意。
2、四月,曹雪芹构思为惜春的身份;如元春生日为元月初一,表曹髦宗族的第一个二十代范世周期的始祖;迎春为二月十二为第二个范世周期,十二为第十二代即曹髦后裔第三十二代人,应该是曹霸,没有考证先记录于此;探春为三月初三是第三个范世周期,这个周期少记录了三代人,没有范完;惜春当然是四月,二十六日代表曹家第四个范世二十代周期,其中六字表明这二十代的第六代人,到了这代也许有人能破译《红楼梦》。
3、二十六日(这个日子有好几个解释,有人可能怀疑,其实这是绝妙的“影伙从”表现方式)这日正值芒种节,意谓祭奠先人、续接宗谱。这是曹雪芹希望曹家几位先辈都能接续到“探春”的宗谱上,能随着“惜春”的宗谱延续下去,“忙宗接”(芒种节,详见《曹雪芹的诞辰》一文)即此意。因为,过了芒种便是夏日了,即过了芒种后下个节气是夏至,夏日乃指夏至日,其义——“下支人”。曹雪芹原意:我写《石头记》的时候,是“探春”即曹家第三个范世的末期,《石头记》写完时曹家已经进入“惜春”时期。虽然惜春和探春头尾紧密相连,但惜春范世的后人们毕竟属于下一支人了,关系较远了。即使这样,也希望“惜春”范世周期的这二十代人能把曹家的宗祀传承下去,希望他们中间有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