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第一节 图书馆偶见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同寝室的兄弟正兴致勃勃地评头论足电视里的足球。晦气 ,没有安静的地方了。
六月份的天气,好闷热的,拖着凉鞋疲倦地打着呵欠向图书馆迈进。借阅厅里有许多人,周四是同学们借书的****时期,我也融入借书潮流中。带着借阅板走进储书室,看到许多才买进的新书,我的眼睛亮了起来,平时喜欢看书的我兴致勃勃地在书架上查找我需要的书。同年级的同学见面打招呼,便热情地向他们推荐好书。我们围着一圈在图书室里悄悄地大谈什么书好,什么书不好,都是中文系的,都有自己的见地,各展风采。
谈兴正浓时,一位陌生的女孩插了进来,一脸真诚地听我们谈了会儿,感兴趣地说:“你们切磋得还很有味道的。能否帮我推荐几本书,帮我找找余秋雨的书,好吗?”一双扑闪闪的大眼睛正笑盈盈地问着我们。我们都停住讲话了,几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她,都在征询她问得是谁,她的目光停留在我的脸上,我很荣幸地给她帮助。并说:“当代散文中成就最高的是‘南余北周’吗。但我认为南余的差劲,北周的才是散文的高手,与其读余秋雨的散文,不如读周涛的散文,那才是真正的散文。”
她一脸真诚地听着我的讲话,用天真无邪的眼睛望着我,我更加放肆地买弄才情和见解了。
“你知道吗,余秋雨散文里面的感情是矫情的,一种今人对远古的文明碎片感伤的无病呻吟,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感情主观化忧郁的卖弄罢了,赢得多少人对历史缺少了解的人的同情。不错,他开创了文化散文,但他对历史文化不进行科学的界定,而一味地带上时代的忧郁感伤的情调,仿佛只有他才是关注文化命运的人,把那毁弃的责任担到自己的肩上,而在散文界里卖够了风情,赚够了读者的钱与同情。为此,出现了“小余大余之争”的文坛现象。*对他那种矫情以及在*中所犯的错误叫他忏悔,*是今日文坛的一颗耀眼的新星,当代的鲁迅、李敖。北方的周涛,那才是散文届的高手,那纵横的才情,那真善情的心,激情地拥抱这个世界,那异域的风光闪烁着野蛮的原始力度,那生活在那一片的人们表现出来的原始生命的顽强意识,在他的笔下涌动着,给我们留下长久的心灵震撼。”
她不断地用“哦”应着,满眼流露出继续渴望交流的神情。我从她快人快语地谈话中,才知道她是大一的小妹妹,但从她的外貌上去看,我还以为她是与我们同级的呢。但从她谈话行动上看,的确是大一的小妹妹,还有那种迷茫不知所措的思想与行动,虔诚地听我胡说乱道。
在书架上找来找去,没有余秋雨周涛的书了,大概被同学借走了,人多书少的感慨便不约而同的在我们嘴边溜出来。为了表达我的歉意,听她说要写余秋雨方面的论文,因为我的胡侃而没有书借了,她脸上有一丝焦虑,我于心又不忍,平时爱书如命的我,不轻易把书借给别人,怕把书弄坏了,竟如此慷慨地答应她了,把*评论余秋雨的书答应借给她。我对我的慷慨马上后悔了,一个我连名儿都不知到的人,我就这样借给她,要是她不还给我怎么办呢。于是我毫无思考地脱口而出:“要是你不还我怎么办呢?”她一头雾水,怎么?这位大哥哥突然嘣出这样的话,她马上反映过来说:“我最多一周还给你的,你放心。”不待她说完,就告诉我她的名儿,电话号码。我为我的小人之心而惭愧,脸红红地把我的也留下了。匆匆忙忙地跑到寝室里,拿出*的《压伤的芦苇》﹑《在疼与痛的边缘》﹑《火与冰》。交给她时,并歉意地说:“我不急要的,你慢慢地看吧。”她抱着书道了一声谢谢而悄悄地走了。
第二节 相约见面
接下来几天就忘记了这件事。星期天晚上在寝室里无事,便想起她看书进展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