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2/3页)
程济道:“不会的。徐增寿为人向来圆滑,最擅见风使舵。如果与自己没有半点利害关系,他是决不会在廷议中表达任何意见的。这事本与他没什么关系,他却极力上谏,一反平日的作风。我想这其中必有蹊跷。”
韦秋息这回也犯糊涂了,道:“看来,我们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多了。”
“是啊!”程济感慨道:“大战将至,人心思变,事情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对了。”韦秋息道:“你查到我妹妹诗依的下落了吗?”
程济怅然道:“诗依,我何曾不想找到她呢?你知道,我就是为了这而入狱的。”
“五年前,我妹诗依与御神医孙悬壶结婚,没想到此事对你打击这么大。你伤心之余竟就弃了大好前途,离京出走。那时我尚不知京城里竟还有人对我妹这样痴情呢。直到一年之后,你又入京,并为了打听我妹的消息,不惜身陷囹圄,我们这才相识。不知这算不算是一种缘分呢?”韦秋息感伤道。
程济想起此事,亦不由悲从中来,道:“其实早在你一家人还居住在陕西朝邑县里的时候,我便与诗依相识了。那时候,她常到桐家湾的甜儿泉去洗衣服。你知道吗?甜儿泉离县城有二里远的路程,通常住城里的人都不会到那里去的。可是诗依却常到那儿。我想她是不喜欢城市的喧嚣吧!好几次我看到她洗完衣服后便赤着足,在光滑的石头上跳着小舞,唱着轻歌。那时她并不知道,我也常去那个地方。”
程济顿了一顿,又道:“因为读书练武需要选择一个僻静之处,所以数年来,我每天必到甜儿泉附近。在那样美而宁静的地方,我首先发现了她。为了不惊扰她,我每次总是等到她离开后才开始练剑、大声念书。直到有一天,她落下一把梳子,回过头来寻找时,才发现了我。也许是因为我需要安静,她又喜欢安静,所以我们后来成了朋友……”
韦秋息看着程济伤感的样子,道:“我没想到她竟然还交了你这样一位朋友。诗依天生喜静,虽不爱与人交往,但她才貌出众,又知书达礼,深得父母大人的宠爱。我却恰好相反,天生毛躁,怕读书却爱练武,而且广交朋友,到处惹事,每个月下来总少不得被父亲大人打几次。唉,若不是诗依心疼我这个做哥哥的,每次都在父亲大人面前替我说话,那我可能还得多受一些活罪呢。”
程济道:“哈,诗依也跟我提起过你。她说——你是既调皮捣蛋又胸怀正义,每每都是为了打抱不平,才惹祸上身,被伯父用细木条打屁股的。而且她说你的骨头还挺硬的,无论伯父怎么打,打得多么狠,你都咬着牙,不哼一声。”
韦秋息笑道:“没想到她竟还跟你提起我来。那时候父亲大人见抽打不能使我屈服,便将我关在黑屋子里,让我饿肚子。哈,你知道吗?每当这时候,诗依便会偷偷的将自己的饭食省下来,送给我吃。所以啊,父亲大人总是没法饿着我。从黑屋子里被放出来后,我还是原来那样子,见到不平事,总要管一管。”
程济也跟着笑道:“你这是屡教不改,本性难移啊。噢,对了,后来诗依告诉我,你们要入京。为什么在朝邑住得好好的,却要入京呢?”
韦秋息回忆道:“其实事情是这样的:我们祖籍原在应天,后来因为战乱,爷爷才偕父亲大人来到朝邑,爷爷晚年弥留之际,极希望自己能归葬祖藉。父亲大人知道后,便四处托人帮忙,希望能完成爷爷这最后一个心愿。结果,在东芜伯何荣府上当管家的一位同年写信来说,他已向东芜伯推荐,希望父亲大人能到府上当教书先生。父亲大人知这是带一家老小回归祖籍的好机会,所以便于洪武二十四年,带我们入了京。此事距今已有八年余了。”
韦秋息继续回忆道,“那年我二十五岁,妹妹诗依才十七岁。入京后,父亲在东芜伯府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