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5页)
担�切♂套痈�愀姹稹��懒恕��悴皇且�诵穆穑俊闭庖淮蔚那樾稳床煌��靶∧嘎斫雷鸥刹荩��牛�盼胖魅说氖帧!庇谑牵�矸颉敖驳糜辛司ⅲ�桶研睦锏幕巴惩辰哺���恕薄H缤�耘5�僖谎��牙鲜蠛吐淼弊鐾�啵�游��粢蚨�诵竽�妗U庖彩前严胂蟮闭媸档谋硐郑�彩且恢中榛谩⒚酝�男睦碜刺�U庵直涮�窒螅�谌嗣歉械焦露牢抟馈�傥蘖睦抵�适侨菀追⑸�摹U馐乔楦惺惴⒌囊�螅��楦惺遣荒芮�肿晕矣胪饨缡挛锏摹!按豪葱氖缕舅�剩课┯辛鼻八�嘀�薄K�嘣谡馐北愠闪酥�簟L瞥�诺v有一首七绝: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写的是宫女深夜孤寂无聊,灯前斜拔玉钗,从灯焰里救出一只可怜的飞蛾。飞蛾投火正如良家女子入宫。这无意识的动作表现了她对生命、对自由的向往。她不忍看见飞蛾同自己一样,陷入如此悲惨的境地。在这一瞬间,她泯灭了人类和昆虫的界限,把飞蛾看成自己的同类,与它同病相怜——实则是怜惜自己的凄惨命运。只是她没有意识到而已。
当一个人孤寂时,不仅动物可以成为知音,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一切有生之物和无生之物都可以成为抒发对象,对月伤情,见*泪便是例证。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孤独中,曾把莱茵河作为惟一的知己:“他惟一的朋友,听到他吐露思想的知己,只有在城里穿过的那条河,就是在北方灌溉他故乡的莱茵,在它旁边,克利斯朵夫又想起了童年的梦境。”一位英国年轻姑娘珍妮·古多尔,只身在非洲丛林考察黑猩猩的行为习性时,曾这样写道:“一年以后我发现自己有些古怪了。比方说,我开始和没有生命的东西谈话。我总是向我的峰顶道早安,或者走在路上向我汲水的小溪问候。我突然对树木发生了兴趣,用手去抚摸老树粗糙弯曲的树身,或者去抚摸光滑凉爽的幼树,仿佛能感到它们的汁液在搏动。……我顶喜欢下雨时坐在森林里,闻着湿润的空气,倾听雨点打在叶子上的‘嗒嗒’声,仿佛我已融进这梦幻似的绿褐色的世界里了。”《黑猩猩在召唤》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5—56页。
1 从“对牛弹琴”说起(2)
这种心理变态现象无论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艺创作中都是习见的。人在悲哀、寂寞、孤独中,在人世间得不到温暖和同情之际,就必然寄情于自然,和小草对话,听天籁之乐。“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以松柏为友;坐无君子,则以琴酒为友。”元结:《丐论》载《全唐文》第三八二卷。尤其在忠贞贤士、怨悱君子眼中,则美人明月、芳草珍禽,无往而不可借之抒发我之怀抱,亦无往而不可自其窥见我之性情。荷兰画家谷诃(Gogh)曾经对一朵小花这样说:“小小的花,你也能唤起我一种用眼泪都不可测知的深刻的思想!”转引自丰子恺:《绘画与文学》开明书店1934年版第23页。在我国古典诗词中这类诗句俯拾即是: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温飞卿)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辛弃疾)
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李白)
山光水色与人亲。(李清照)
带酒邀青山,青山虽云远,亦似解公颜。(苏轼)
旧交只有青山在,壮志皆因白发休。(陆游)
正须闭口林间坐,莫道青山不解言。(王阳明)
月亮也是亲爱的伴侣和知音。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
惆怅归来有月知。(姜夔)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苏轼)
南窗两横卷,
一读一沾巾。
只有三更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