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第1/2页)

冀魯豫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武裝在河北、山東、河南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創建了一個東至津浦路,西至平漢路,北至石德路、滏陽河,南跨隴海路的敵後抗日根據地。

山東抗日根據地:包括渤海、魯中、魯南、膠東、濱海五區,還有河北、江蘇各一部分,下轄96個縣,1350萬人。1937年冬至1938年,共產黨先後建立魯南、膠東、清河根據地。1939年3月,羅榮桓率八路軍115師主力進入魯西,與之會合。從1937年至1944年,粉碎日軍多次&ldo;掃蕩&rdo;,和日偽軍作戰1.9萬餘次,斃傷日偽軍15萬餘人。

蘇北抗日根據地:包括淮海、鹽阜兩個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它是聯結華北八路軍和南方新四軍的重要樞紐,是華中敵後抗戰最有利、最能發展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河南抗日根據地:開闢河南新區,是抗日戰爭後期中共中央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經過八路軍、新四軍的共同努力,開闢了豫西,發展了豫南,擴大了豫東,恢復了豫皖蘇邊區根據地,打通了華北、華中與陝甘寧邊區的聯繫。

皖江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1937年11月,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派李世農到皖中無為地區組建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員會,恢復和重建各地黨組織,組織群眾參加抗日團體,團結了一批愛國進步人士投入抗日民族解放鬥爭,推動了皖中地區的抗日救亡運動蓬勃開展。

新四軍建立的根據地具體情況有:

新四軍抗日根據地:包括江蘇絕大部分,江西、安徽、湖北、福建、廣東、浙江和湖南的一部分。1938年4月,王同慶命令粟裕帶領率新四軍先遣支隊深入皖南敵後,開展運動戰爭。5月和7月,陳毅和張鼎丞分別率新四軍第一、第二支隊挺進江南,創建蘇南根據地。8月,譚震林率新四軍第三支隊進入皖南,開闢豫皖蘇根據地;6月,羅炳輝率新四軍第五支隊挺進皖東,建立皖東根據地;年底,新四軍一部在八路軍配合下,開闢皖東北和淮海區。自1938年至1944年春,和日偽作戰17500余次,斃傷日偽軍24萬餘人。

蘇中抗日根據地:位於江蘇省中部,包括揚州、泰州、南通等地區,東臨黃海,南至長江,與蘇北、淮北、淮南、皖江等華中抗日根據地相連。1941年3月,蘇中區黨政領導機構成立,蘇中抗日根據地開始形成。

蘇浙皖抗日根據地:193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和對新四軍發展華中敵後游擊戰爭作了具體部署,要求新四軍&ldo;在廣德、蘇州、鎮江、南京、蕪湖五區之間廣大地區,創造根據地,發動民眾的抗日鬥爭,組織民眾武裝,發展新的游擊隊&rdo;,&ldo;在茅山根據地大體建立起來之後,還應準備分兵一部進入蘇州、鎮江、吳淞三角地區去,再分一部分渡江進入江北地區。&rdo;

淮北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由豫皖蘇、皖東北、邳睢銅3塊根據地組成。它處於日寇占據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繫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淮南抗日根據地:由原皖東抗日根據地演變而來,它位於安徽省東部和江蘇省西部,東起運河,西至淮南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瀕長江,津浦路縱貫其間。以津浦路為界,分路西、路東2個地區。

浙東抗日根據地:浙東抗日根據地是皖南事變後由浦東南進的抗日武裝、浙東地方黨以及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派來的一大批幹部,經過艱苦奮鬥,而逐步建立起來的。它包括四明、會稽、三北(指餘姚、慈谿、鎮海3縣姚江以北地區)和浦東4個地區,總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

鄂豫皖抗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