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3/4页)

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商鞅在魏国得不到重视,闻得秦国孝公雄才大略,公元前361年刚继位便颁布了求贤令,于是携同李悝的《法经》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近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公元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史书记载商鞅变法时,条令已经完备,但是还没有公布。商鞅担心人民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能把它迁移到北门的人给他十金。民众认为奇怪,没有一个敢去搬的。商鞅又说:“能搬的人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搬迁了那根木头,商鞅就给了他五十金。通过“立木建信”老百姓相信了商鞅,于是公布了法令。

商鞅变法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废除旧的封建领主制,把秦国建成一个封建地主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二是推行农战政策,发展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军事力量。他前后进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从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开始,主要内容包括:编造户籍,实行什伍连坐;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制度;奖励农耕,制定垦草开荒的法令等。第二次变法是在秦孝公十二年开始,这次变法比第一次更进一步,主要有“开阡陌封疆”,废除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普遍推行县制,设置直属于国君的县一级行政机构;直接征派赋役,按户按人征收军赋;统一度量衡,取消各领主的家量;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并迁都咸阳。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经过这两次变法,完成了秦国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地主制的历史转变,封建领主贵族的经济势力和政治势力逐步消除,封建地主制的新兴政权日益巩固;农业劳动力增加,耕地扩大,以粮食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工商山泽之利主要集中于封建国家之手,政府的财政收入日益富裕;农战方针具体落实,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一步步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这些改革揩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秦国越来越富强,周天子只好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

公元前340年,卫鞅设计生擒魏将公子昂,大破魏军,迫使魏国交还过去夺走的西河地。魏惠王说:“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此大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15个邑,号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商鞅的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又称《商子》,为战国商鞅一派法家著作的汇集。在《汉书》中录有二十九篇,但现在仅存二十四篇。

商鞅虽然遭车裂,但新法在秦国彻底的执行了下去,最终实现了秦由落后变强盛的巨大飞跃,也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想看书来

儒家宗师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