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5页)
文化保护名单,每逢市里或本镇举行大型庆典活动,它几乎都被邀请参与。这自然是芙蓉板凳龙的光荣,也是芙蓉人民的光荣。
今天,芙蓉板凳龙队的装备比较先进:以前划龙者衣着打扮无法统一,不三不四,斑驳陆离,一股穷酸相,现在全体队员一律运动员打扮,精神抖擞,令人望而生畏;以前灯板上的灯笼,里头点的是蜡烛,它容易熄灭,容易燃烧,现在全部改为小电池灯炮,显得又明亮又安全;以前灯板就是一条板凳,面很粗糙,上头除了一个灯笼,什么装饰都没有,现在制作比较讲究,又漆又雕,整个看,就像一件工艺品——特别是芙蓉老板蔡智平投资200多万元制作的板凳龙,精雕细刻,美不胜收,它在上海作过表演之后,遂被文化部门所收藏。同时,芙蓉板凳龙队坚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现在不再在宗祠里举行所谓的“出龙”、“安龙”仪式,在队伍里也去掉了封建迷信色彩很浓的“催龙先生”这一角色,而对贺词更作了一番修改,以赋予其崭新的时代精神——
旧贺词如:“大字顶一等似天,汉钟离霸洞头个仙,张果老驴儿倒转骑,吕洞宾肩背青风剑……”
新贺词如:“改革开放顺民心,大小芙蓉气象新,钻头之乡名声大,芙蓉老板赚大银,筋竹龙潭芙蓉池,风景开发遍地金……”
芙蓉板凳龙今天已成为芙蓉乃至乐清、温州的一个民间传统文化品牌,它的名声将越来越大。作为芙蓉板凳龙的热爱者,作为芙蓉板凳龙坚持创新、打造品牌的倡导者和支持者,我没有理由不感到高兴和光荣。然而,恕我直言,我总有一种不安感觉,这种感觉甚至让我对芙蓉板凳龙的前途产生了怀疑:今天,芙蓉板凳龙要是真的与宗祠告别的话,那么,今人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就再也看不到它充满野性的一面了。的的确确,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芙蓉板凳龙在宗祠的廊柱间绕来缠去,逢柱必撞,撞必嘭嘭作响,那是何等的刺激和壮烈啊!什么叫力量美?在什么地方才能真正显示出力量美?这似乎应该引起大家的深思。不错,民间传统文化应该推陈出新,但如果因为创新而过多地丢掉传统,那就舍本逐末,失去了创新的意义。实际上,芙蓉板凳龙今天即使想重返宗祠,当地也未必能找到像旧时天后宫一般有人气的场所了。天后宫地处芙蓉街闹市地段,历来是当地的文化娱乐中心,只是很遗憾,1978年(一说1979年)它被拆除了。离开天后宫,取消了在廊柱间绕来缠去的表演,芙蓉板凳龙究竟还剩下多少看点?有多少人看了还想看?我不敢多想了。
芙蓉板凳龙(5)
也许我是个“后撤主义者”,我忽然怀念起了芙蓉旧时的板凳龙。我希望有一天晚上,不是在回忆中,也不是在梦中,而是真真切切地在现实生活中,在某座锣鼓喧天、鞭炮声声的宗祠里,能再一次看到“板凳龙出游仪式”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2005年6月19日于乐成马车河
后边溪开荒
后边溪逶迤好几公里,它的北侧,过去有一片偌大的高滩,上面大大小小,布满一块块旱地,这些旱地均是当地农民的自留地,它不能种水稻,种的尽是蕃薯、马铃薯、蚕豆、绿豆等庄稼。芙蓉街上的人到这片高滩干活,往往抄近路,直接涉溪过去。
后边溪有时水流很急,人们挑着粪担过去,得一步一步慢慢挪动双脚。这活计我没干过,但我觉得,当农民真苦。
后边溪两岸尚有许多荒滩,其上面长满了荆棘和蒿草。有时,我们在溪里捉到香鱼,就在这些荒滩上垒起石窝,扯来荆棘、蒿草,点上火,香喷喷地烤起鱼。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缺粮的年代。
我的一些小伙伴,家里穷,粮食不够吃,便盯住那些荒滩,争着开起荒来。
我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