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頁 (第2/3页)

軍&rdo;的記載。距今1800餘年前,活躍在東漢末年的這支驍勇善戰、所向披靡的農民起義軍,是黑山最早見諸史端的、最為悲壯的一段歷史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最早發現黑山戰略價值的,就是黃巾軍的餘部&ldo;黑山軍&rdo;。東漢中平二年(元185年)黃巾起義失敗後第二年,朝歌(今河南淇縣)農民起義首領於毒與博陵(今河北平安縣)人張牛角、常山(今河北元氏西)人褚飛燕等黃巾餘部數十萬人,在黑山(今鶴壁蔡莊、下龐一帶)會合,號稱&ldo;黑山軍&rdo;,20年間縱橫河南、河北、山西一帶,義軍所至,&ldo;郡縣莫能制,朝廷不能討&rdo;,給了東漢王朝以沉重打擊。

&ldo;黑山軍&rdo;最初在黑山聚集時,便有&ldo;號眾十萬&rdo;的規模。當然,史料中有關軍事規模的記載往往有誇大的成分,但即使這樣,作為一種模糊概念去理解,&ldo;黑山軍&rdo;仍舊很強大,《後漢書》中,兵強馬壯的&ldo;黃賊餘孽&rdo;也才不過兩三萬人。作為一支&ldo;殘餘力量&rdo;,&ldo;黑山軍&rdo;如何尚有這等實力呢?其實原因很簡,甲子年間&ldo;黃巾軍&rdo;同漢軍所有戰役中,均沒有於毒、張牛角、褚飛燕三人的相關記載。因此,這三支隊伍在黃巾爆動中,很有可能不在主力之列,作戰的次數和範圍也有限,因而也較好地保存了實力。

聚義之初,&ldo;黑山軍&rdo;的活動範圍主要在黑山一帶,出於龐大的供濟需要,軍事行動也主要是打劫富紳,此外也依靠自身耕種補充糧草(這一點頗有點程長風推行的屯田的味道),供濟問題基本解決後,&ldo;黑山軍&rdo;分成若干股隊伍,開始四處出擊,先是對附近的小股漢軍和地主武裝實施打擊,然後以穿插戰術不斷襲擾西南的京戍之師,給東漢政府造成巨大壓力。

活躍在淇水之濱、黑山之巔的這支規模龐大的農民軍,很快納入到了朝廷剿滅計劃中。公元187年5月,漢將李左山率三萬人馬由臨漳向黑山撲來,&ldo;黑山軍&rdo;遇到了聚義以來的首場惡戰。兵力上占絕對優勢的&ldo;黑山軍&rdo;,戰前做了周密布署,分三道防線進行抵禦:一線由於毒率五萬精銳主力在鄴城(今湯陰縣)阻敵;二線由張牛角部潛伏在鄴城西北,伺機增援和切斷漢軍退路;最後一線由褚飛燕率部在黑山正東二仙山一線防守。結果,於毒率主力在鄴城同漢軍激五晝夜,大獲全勝,&ldo;殲敵萬餘,虜三千&rdo;,迫使李左山退回臨漳。此役,&ldo;黑山軍&rdo;士氣大振。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