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都要靠每个人自己去争取,每个人的行为也要由每个人自己来负责。哪怕只是一盘菜的享用,也得自己点了自己吃;即便是在他人的误导下点了榨菜肉丝汤,也得由自己硬着头皮喝下去。因为具有独立人格,所以,每个人的选择和行为,他人都不能强加干涉,除非是危害了公众利益。大至总统的选举,小至职业的选择,都如此。至于吃饭穿衣之类,就更是纯属个人行为,与他人毫不相干。别人爱吃什么,想吃什么,我管不着;我自己爱吃想吃的,也用不着请别人吃或让别人吃,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干涉了别人的意志自由,侵犯了别人的人格独立。既然如此,自然是各点各的菜,各人点了各人吃,甚至各付各的账。

所谓群体意识,也简单一点说,就是认为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人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人的价值。个人的意志,必须服从于群体的共同意志;个人的人格,只能依附于群体的共同人格。即便吃饭穿衣,也不完全是个人的事。如果是众人聚餐,就更要“顾全大局”。比方说,在点菜的时候,要尽量选择大家都爱吃的菜,不能只顾自己的口味。因为“一人向隅”,尚且“举座不欢”,倘若只有你一个人吃得开心,又成何体统?至于各自为政,就更没名堂。如果各点各的,各吃各的,那又何必坐到一起来?干脆各自回家或者吃份饭好了。聚餐,不就图的是大家在一起,体验群体性吗?

不同的思想内核,就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性格。

一般地说,以个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民族多半性格外向,以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民族多半性格内向。因为个体已是社会的最小单位,实在已无“内”可“向”。只有向外发展,才能求得生存空间。群体却有着自己的内部空间。以群体为单位,生存空间界定以后,要解决的就是内部问题,眼睛非向内看不可。所以,中国人性格内向而西方人性格外向,当然也就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西方人见面,是两个单独个体的事情。个体的独立人格“不可入”,自由意志“不可犯”。因此必须敞开怀抱,伸出双手,表示愿意建立关系;还必须握手拥抱,相互接触,关系的建立才能得到确证。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则另有一番意义。双手抱拳,表示关系早已确定,大家都是自己人,就像左手和右手,早就抱成了团儿,不必再分彼此,如果把手伸了出去,岂非见外?至于点头弯腰,则无非表示敬意。因为即便是“哥们”,也有大有小有兄有弟。自己的头低一点,腰弯一点,也就抬高了对方。大家都礼貌,都谦让,也就能“群”。

可见,文化现象是体现着文化内核的。为此,本书特别拈出九种文化现象来进行讨论。这九种文化现象,有的是中国独有的,如人情、面子;有的虽非中国独有,却颇具“中国特色”,如饮食、家庭。现象虽有九种,但“九九归一”,目的却只有一个,即要揭示出中国文化最核心最深层的秘密。

所以,这些现象,便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我们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是每个中国人熟视无睹、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因为最“寻常”的,也就必然是最“正常”的。文化内核既然是最具纲领性的东西,就一定能见之于最具普遍性的现象。不过,“太寻常”也就难免“看不见”。这就需要分析,需要解剖,需要追根寻源,或者说,需要“破译”,才能“解密”。

这,便正是本书要做的事情。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 民以食为天(1)

吃出来的和做出来的

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吃饭吃出来的,西方文化是做爱做出来的。

这当然“不像话”,也没什么“科学依据”,却也不是全没影儿。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要生存,要发展,这“饮食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