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5页)
提心】条)。
由上可知,菩萨行积集福智资粮侧重的是外部行修——“显修”,而转变为认识自心,在仔细体察、分析、领悟、驾驭自己的内心上下功夫以开显自心(菩提心)本具功德——“密修”,是又进了一步趋向菩提,这是在积累更大的“福智资粮”。所以,只要你真实地而不是做秀地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就是在积累更大的福智资粮,在趋向菩提的征途中不断前进,是真正的大精进(参见博文《什么是真正的精进》)。
一般认为上述内容是显密义理的一个重要分歧点(《中国佛教》【发菩提心】条)。实际上,我们可以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应偏执于一方。修持六度应该通过内心的把握与调驭,而驾驭内心又不应离开六度之行自度度他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
2007年6月29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29、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29、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
一位朋友问:“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也就是创新性教育。如果单纯强调应试教育而没有与社会接轨的创新性教育,那么学生们的思维可能很死板,学到的东西也可能是屠龙之技;单纯进行创新性教育而离开系统学习,那么就失去了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也成了空谈。所以,只有‘T’字形教育,才能弥补双方的不足。”斑竹您的话很简单明了。不光是孩子这样的教育针对他们的健康,我们这些成人也很适合斑竹您的这个观点。在民族文化中学习到的提高修养的一些具体的指导,也要到社会上实践,否则也是空谈。但怎么能很好的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这确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现在很多人很困惑这个问题,不知如何才能更好的随顺社会善因缘,有什么更好的更直接的方法没有?请教斑竹?谢谢您百忙之中的耐心细致的答复!
以下仅供参考。佛家是非常注重实践的,通常将拘泥于文字而不积极实践的人称为“文字人”,将不努力学习佛学理论而一味冥思苦想、参禅的人称为“暗禅者”。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字人】暗禅者之对。谓拘泥文字上所现之学问,而闲却实践的方面之修业者。”“【暗禅】谓不依教之暗解禅人也。以不依教法之故暗于智解,堕于上慢。修行无志,终于独证盲悟之徒。”所以,我们要注意,当我们有与佛学有关的问题一直想不通时,要注意多学习理论,而不要一味冥思苦想,更不要“暗于智解”而自以为是。我们学习到理论后,也应该落实到实践中。
那么如何落实到实践中呢?龙树菩萨言:“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中国大百科全书(佛教篇)【龙树】条)大意是说,涅槃与世间实际上没有什么分别,涅槃(圆满解脱)的本质在现象和行为上表现为现实社会的因缘和合。所以,做好现实社会中的一点一滴,就是中道,就是涅槃。不要将修养自己与现实世界对立起来。
如何做好现实社会中的一点一滴呢?在博文《更大的福智资粮》中我们已经提到:一要把握好自己的内心世界;二要修持好六度。所以,通过驾驭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将六度之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学习各种优良品质,克服各种不良习气,逐渐完善人格,并不断积累善行功德,就是真正的实践。
2007年6月29日发布于新浪博客
30、佛家对恶人可以指斥吗?
30、佛家对恶人可以指斥吗?
在博文《“知自”与“行善不恼众生”》 中一位朋友留下如下评述:说的不错;可是都“善行不恼众生”了,那行恶的可就美了,人民永远被欺压。俗话说“恶人终需恶人治”,否则佛祖为什么要压孙悟空于五行山下?每次人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