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頁 (第1/3页)

佛教中最著名的須彌山指的就是崗仁波齊。

耆那教封她為&ldo;阿什塔婆達&rdo;,其創始人瑞斯哈巴那剎在此獲得解脫。

印度人把她稱為&ldo;凱拉斯&rdo;,認為她是宇宙中心。印度教認為她是破壞之神濕婆的居所。這位濕婆法力無邊,既可毀滅世界,亦可創造世界。世界因了她的舞蹈而運轉。她時而端坐於蓮花座上,時而從山巔顯現慈祥面容。

佛教與苯教在爭奪信徒的鬥爭之後,最後也要來爭奪這一座山峰,儘管這只是純粹精神上的爭奪。

傳說佛教高僧米拉日巴與苯教修行者那如本窮為爭奪神山,先以對歌鬥智,後比試神變。那如本窮輸後仍不服氣,決定以二月二十五日那天誰先到達山頂裁決勝負。

一大早,那如本窮騎鼓向峰頂飛升,米拉日巴正在睡覺。太陽升起來了,他穿好僧衣,當第一道陽光迸射而出,米拉日巴乘著光線瞬間抵達了山頂。那如本窮還在山脖子上飛呢。看著米拉日巴飛上山頂,那如本窮驚得連鼓都掉下去了。那鼓順著山坡一路滾了下去,留下一條垂直的深壑(崗仁波齊西側有一條如同梯級的淺溝)。

勝了的米拉日巴出於同為信徒的考慮,便抓了一把雪往東面山上一撒,說:看在佛面上,你就住在那邊吧。那座叫做本日的山就成了苯教神山。

這可不是精神勝利法,佛教與土生於西藏的苯教確實有過激烈的競爭。發源於象雄的苯教在佛教尚未從印度傳入高原時,曾經統治過西藏。甚至在吐蕃時期,其權力膨脹,參與國政,勢力壓過了吐蕃王室。d

公元五世紀初,佛教傳入藏區。公元七五五年,吐蕃王赫松德贊提出讓佛教和苯教代表人物互相辯論兩種宗教的優劣。當辯論結束時,早已傾向於佛教的赤松德贊宣布:佛教更有道理,他信奉佛教,接著,他把苯教徒集中起來,給他們指出三條出路:一,改信佛教;二,放棄宗教職業,做普通百姓;三,二者都不願者,流放邊地,苯教從此被打入冷宮,龜縮到邊地。後來,苯教借鑑了佛教的教義作了大的修改,一直生存至今。

就是這座神山,聚攏了數以億計的包括蒙古人種、雅利安人種及一些馬來人種在內的崇拜目光。他們以自己最豐富的想像來撫摸這座遙遠的聖山,以自己最誠摯的心來祝福她歌頌她敬奉她。人們把她視為世界的中心而拜倒在她的腳下。

作為自然的崗仁波齊,有著神奇的地貌和地理特徵。

西藏的四大河流獅泉河、象泉河、馬泉河和孔雀河都發源於岡底斯山。經考證,四條河流中,獅泉河與象泉河都發源於岡底斯山,孔雀河雖不源自岡底斯,但其源頭喜馬拉雅山蘭批雅山口就在神山的對面,同屬普蘭縣境。馬泉河則是喜馬拉雅山脈與岡底斯山脈共同孕育的河流,其源頭亦靠近神山。

馬泉河向東發育成了全西藏第一條大江雅魯藏布江,它在橫斷山脈的阻擋下,向西南一個大拐彎,流入印度,被稱做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再與恆河相匯。獅泉河向北進入克什米爾,成為印度河的上游。象泉河一路向西,進入印度被稱做薩特累季河。孔雀河向南出尼泊爾再進入印度,成了恆河支流哥格拉河的上游。

這四條河幾乎從同一個地方崗仁波齊出發,各自向東南西北流去,匯聚沿路山峰上的雪水和雨水,越走越遠,越走越壯大,經過千里萬里之行後、卻最後又奇蹟般同時以驚人的力量和氣魄,劈開阻擋它們前進的巨大山脈喜馬拉雅,又匯聚到一起,一同流入印度洋。

這神奇非凡的巧合,讓人迷惑不解,冥冥中顯出了神示:世界中心不在這裡又在何處?

在崗仁波齊的南面約四十公里,聖湖瑪旁雍錯閃動著一片奇異的藍光。站在湖邊遙望崗仁波齊,只見簇擁著她的山峰都消失了,只餘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