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頁 (第1/2页)
大會結束以後,李彥在彥熙樓擺宴款待各地的客商,雖然要花掉百十兩地銀子,卻是一個認識,並與這些商人建立關係地好機會。
在與他們的交談中,李彥才發現自己步入了一個誤區,雖說求創新可以吸引眼球,但最賺錢地其實還是這些常見的商品。
&ldo;漕河之上,南方運到濟寧、臨清的布匹,每年價值不下一百萬兩上下,秦某那點生意,不值一提、不值一提!&rdo;臨清最大布商秦記的掌柜笑著說道,他希望通過《華夏商報》的廣告,可以讓秦記的布,賣到北直隸的更多地方。
&ldo;你們秦記不值一提,吾等豈非要討飯才是?&rdo;濟寧絲綢商劉記的掌柜笑著打趣道,同桌的人紛紛應和。
&ldo;這話是怎麼說的,你們鹽商、絲商、瓷商、糧商,哪一個的生意不比標布更好?&rdo;秦掌柜笑罵道:&ldo;還有你老吳,運河上那些成串的木排,每年也不下幾十萬兩吧!&rdo;
&ldo;屁,老秦你也不看看,從浙江到臨清,這一段運河上有幾處抽分的,抽分不算,還收稅,再說臨清到北京,這麼短的一點河道,就有七八個稅站,能賺個屁錢!&rdo;
&ldo;老吳,你就別說胡話了,你那些木料,哪次是繳了稅的?&rdo;
&ldo;誰說俺沒繳稅?花的銀子可不少。&rdo;吳掌柜把眼一瞪,憤懣地罵道。
李彥遊走在眾商人之間,聽著商人們發牢騷,沒想到這些表面光鮮,意氣風發的商賈,也會有煩惱的事情。
現在距離萬曆四十八年還有不到十天的時間,再過兩天商人們所要的廣告就會提前刊出,不管是李彥,還是眾商人,都希望報紙的廣告會有好的效果,這對大家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情。
也就是在這個月,朝廷以遼餉不足,下令再加各直省田賦,每畝加征銀三厘五毫,加上去年九月第一次加餉的三厘五毫,共計每畝加征七厘。
依華夏社搜集的資料,是年全國田賦總八百萬兩,其中,遼餉三百二十四萬兩,遼東餉司每年用銀達五百萬兩以上。
&ldo;傾舉國之力,怕也不過如此了,&rdo;看到當天的邸報時,李彥正在和文社的一幫人探討招商大會的新聞稿,剛得了大筆廣告費的喜悅頓時無影無蹤。
&ldo;楊鎬誤國!熊廷弼誤國!&rdo;高道遠長嘆一聲:&ldo;楊鎬喪師失地!熊廷弼靡費錢糧!&rdo;
&ldo;建奴,綽爾毛賊,不足為懼!&rdo;梁可山牛逼哄哄地撇了撇嘴,不屑地說道。
崔寧青微微笑了笑:&ldo;三娃也不用多慮,我大明強過建奴何止千百倍?每畝加征七厘,不足一升米,便得糧餉三百餘萬兩,何愁建奴不滅?&rdo;
&ldo;一升米?&rdo;李彥搖了搖頭,畝征一升確實不多,正額也只有三升左右,加起來就是四升米,南方畝產一石多,北方七八斗,便是薄地也僅征一成左右,表面稅率並不高。但實際加到農民頭上的,恐怕就不是這麼一些了。
&ldo;十八萬軍、年餉銀每人十八兩,計三百二十四萬兩;月給米五斗,糧一百零八萬石;馬九萬匹,日給豆三升,計九十七萬兩千石、草兩千一百六十萬束……&rdo;李彥找出前面的一份邸報,看著熊廷弼上疏所要的錢糧,心中一片冰冷。
就算他對軍務國政沒有概念,可也知道這些數字異常龐大,要知道此刻大明每年的正稅也不過四五百萬兩,這幾乎是平常年全部的財政收入。
後世常說,明亡於農民軍而非建奴,然而,薩爾滸之前並無流寇,先有建奴,再有加派,再有大規模的流民和農民軍。要是沒有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