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頁 (第1/2页)

棉紗易斷、棉布紋理稀鬆地問題不解決。即便效率提升。這套機器仍然不成熟。還不到推向市場地時候。

倒是為了配合試驗。所雇用地織工可以用這些機器。織出布匹到市面上發售。先試試水。

當然。這樣織出來地布匹只是布胚。還得經過染整。那又是一個全新領域。好在京城裡還有一兩家不大地染坊。可以做這樣地事。

只有親身參與其中,才會知道一個產業的發展涉及到整個產業鏈,一個環節的進步需要其它的環節一起進步。

如果李彥要在北方發展紡織業,下游地染整業也必須配套。總不能將布匹弄到南方去染整以後,再運回來,那就會喪失成本優勢。

而在尋找染坊的過程中,李彥卻有意外的發現,雖然說北方地棉紡織業有些不太起眼,至少在京城周圍紡紗織布的人很少,不過在滄州肅寧一帶,卻有不少染坊與布店,儼然是北方棉紡織業的中心。

李彥之前沒意識到。如今一問才知道,北方紡紗容易斷線,織布蓬鬆不夠堅實,與手藝無關,原來是天氣乾燥的緣故。

肅寧人紡紗,往往是在自己的地窖內,就濕氣紡織,這樣紡出的紗,織出的布。就能達到與南方同等的堅實程度。

李彥連忙讓人找了個地窖做試驗。還特意灑了水,將棉條在裡面放了兩天。然後再紡紗,果然不容易再斷線。

幾天後織出的一匹布也徹底打消了他地疑慮,這匹布的品質要比肅寧布還要好,相當於松江布中上等的水準。

&ldo;東家,這回織出來的布,可比市面上大多數的布還要好,您看看這布面,多細密啊,&rdo;參與試驗的織工劉唐氏歡喜地說道,她的丈夫是個木匠,也在華夏工場做活。

劉唐氏今年三十出頭,歲月的風霜在她的臉上留下深深地刻痕,她的丈夫劉鋸手藝很差,能接到的活計也不多,卻喜歡折騰,她家裡的紡車就是劉鋸折騰出來的。

劉唐氏為了貼補家用,就用那台紡車紡紗,雖然經常斷線,也只是以為自己手藝不好,還有劉鋸做的紡車不行,只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手藝。

紡紗織布十多年,到如今終於是織出一匹品質上佳的棉布,劉唐氏別提多開心了,甚至比李彥還要興奮。

李彥拿著這匹紋理細密的布,眉頭卻只有皺得更深:原因找到了,可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總不能建一座地下工廠吧?

李彥倒是想到了加濕機與空調,不過那玩意好像都是高科技產品,就算他想,也弄不出來。

要解決濕度問題,最好地辦法就是選擇濕度比較大地地區,比如臨海的天津,或者是河湖密集地地方,譬如說南方,此外在廠房的設計上,也可以用一些辦法來保持濕度。

李彥決定弄一套機器去天津,試試那裡的濕度能不能達到要求,至於京城這裡,原來選好的廠址也要更改,仔細比較以後,選擇了京城東北、潮白河邊的懷柔。

相對來說,這裡河網密集,樹木也比較多,容易保持濕度,離京城也很近,當天可以來回。而棉花等物資可以通過北運河運輸,在通州順著潮白河送往懷柔。

新建的廠房距離潮白河很近,旁邊有一座小山,樹木密集,不過除了夏天溫暖潮濕外,春秋與冬季還是有些乾燥。

李彥計劃在周圍挖掘幾條人工河,並將旁邊的一塊窪地改造成為湖泊。從山上引水,再廣種樹木,以改善環境濕度。

最重要的還是廠房的設計,外面有水溝,裡面有水槽與水管,打算在河邊的風口建水車與水塔。引水進來,使之在廠房內形成流動。

李彥的計劃讓汪文言瞠目結舌:&ldo;還從來沒有看到為了紡紗織布,要建這樣的房子,你確定不是在造園林?&rdo;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