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第1/2页)

而在另外一邊,駱思恭始終認為參加比武的兵丁都是駱養性的手下,而在校場上,李彥也沒有表現出多少指揮才能,並沒有太在意。

&ldo;三娃你不妨捐個監生,&rdo;知道李彥想法的汪文言建議道,他本人也捐了個國子監監生的身份,有了這個身份便相當於舉人,可以直接參加會試,或者擔任一些低級地官吏。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百零七回 布匹分級

以監生為徐光啟贊畫練兵,便是文官身份,捐例監生也確實是條捷徑,不過李彥是軍籍身份,無法捐例監生,除非以衛學貢舉入國子監。

李氏為軍戶,又僅剩李彥一丁,按例下半年滿十六歲後,便要充軍役,除非考取功名,也就是至少成為舉人,本人才可以脫籍。

李彥本人對此並不是很在意,一則是本身缺少這方面的意識;二則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即便是軍籍,要充軍役,但軍役也有操守、屯田、丁余,只要有錢,並不會有太多約束,除非是當官,而他也不曾打算在官僚體系中打拼。

李彥自己無所謂,卻有人不同意,汪文言也是笑著勸道:&ldo;三娃還是想法謀個出身,以後做事也方便,有些事情,平常不覺得,真碰上了,卻麻煩得很。&rdo;

&ldo;三娃你雖然不是舉人,無法成為舉監,甚至連生員也不是,連貢生都做不了,但以你的文名,若是想要入監求學,怕是國子監規矩再多,也得例外,&rdo;汪文言笑道。

文官在仕途上的發展,要比武官的前景更為廣闊,一旦從軍擔任武職,便會被打上武人的標籤,至少在文官這個系統,想要發展會有重重阻力。

李彥視科舉為畏途,並且也擔任了錦衣衛小旗,但在士林之中,他卻有著甚為響亮的文名,因為他是《華夏商報》、《華夏文學》、《華夏小說與戲曲》的總編撰,華夏社的社長。

李彥經常在《華夏商報》發表一些評論,這些評論往往觀點獨特,風格別致,而又言之有物,發人所未發,李彥或許尚未意識到,已經有很多人在關注他的評論。

此外,他在《華夏小說與戲曲》上連載的《儒林外史》,也廣受關注。

李彥畢竟承襲了李三娃的一些記憶。前世的語文基礎也不錯,寫出的文字雖然遠不及古人來得駢四儷六、典故隨手拈來,卻也能做到行文流暢,意思明了。

李彥對《華夏商報》的其他編撰也是如此要求:文字首先要流暢、易懂,這是第一位的,也因此形成了商報地文風。

有人將這種風格稱為&ldo;華夏派&rdo;地自然文風。與竟陵派講究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艱澀隱晦地風格相對應。

而李彥隱隱成為這種風格地倡導者與盟主。為不少人所追捧。

雖然&ldo;華夏派&rdo;地文風尚未得到文壇主流地接受。不過其影響卻是越來越大。不容忽視。讀書人也因此將李彥當做讀書人。即便是這次比武大會以後。都意識到李彥還是軍籍。

只不過。當朝唯一地內閣大學士方從哲也是錦衣衛籍。李彥又是如此年輕。大家都覺得他將來也是要參加科舉。考中進士地。其中地難處也唯有李彥自己知道。

正因為如此。多數人將李彥看作是文人。若他真地有這個訴求。恐怕很多人都會為他聲援。

李彥卻不想將事情鬧大。就當前來說。以幕僚幫著徐光啟贊畫練兵事宜。或許是個不錯地選擇。

借著這次比武,李彥向徐光啟陳述了他的練兵思想。

既然準備練兵。李彥也就認真研究了一些資料,特別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以及《練兵紀實》等,並與後世所見的一些軍事常識相印證,提出精兵、軍陣和思想教育這三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