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頁 (第1/2页)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八八回 遼西戰守
雖然孫承宗得到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信賴,但是遼東、遼西的接連大敗,使得朝中大臣對守御遼西的信心嚴重不足。
現任遼東經略王在晉就認為遼西不可守,反而勞師動眾,靡費錢糧,而應駐重兵於山海關,只要阻止建奴入關便是。
孫承宗必須要說服皇帝及大臣們相信,遼西不僅需要守,而且能夠守好,要不然就很難得到支持。
孫承宗拿出的依據便是遼南、東江之戰中,復遼軍的傑出表現:&ldo;奴酋領四萬大軍南下,皆是進犯廣寧之大軍,其時遼南只有一個組建年余的復州營,一個自登州泛海而來的登州營,加上臨時募集的兩個營頭,總計不過四個營,一萬餘人,然則遼南軍憑堅城,用火器,連銼建奴大軍,使其不得不退去,遼南能夠做到,遼西為何便不能守?&rdo;
&ldo;孫大人,所謂遼南大捷,並無首級可證,焉知不是誇大其詞?&rdo;因為陶朗先一案,李彥在朝中有著不少的反對者,何況魏忠賢也如歷史中那樣,漸漸權重,與內閣沈榷等人,內外呼應,雖然不曾弄權,但在對待李彥的態度上,卻有著共同的立場,也使得遼南在朝中的形勢並不樂觀。\\
&ldo;李大人乃遼南巡撫,豈能無端質疑?何況此事有登萊總兵沈將軍,登萊巡撫袁大人為證,當屬真實無疑,&rdo;孫承宗怫然不悅:&ldo;本官也曾閱視遼南軍陣,其進退有據,實乃強軍;鐵工、金州二城,巍峨雄壯。各設三層敵樓,確屬堅城,難以攻破。&rdo;
&ldo;下官並非懷疑大人所說,只是建奴大軍先廣寧而後遼南。想來是長途跋涉,軍士疲憊,方才頓兵堅城之下,遼南雖守得鐵工、金州二城。卻丟了復州城;在東江,險山堡、湯站堡,甚至鎮江堡,也都是先得而後失。復遼軍雖趁著建奴大軍西向之時,主動出擊,頗有建樹。然則待到建奴大軍迴轉,卻終究未能得勝,反而失去了收復的城堡,這不是正好說明,孤軍戍守關外,一旦建奴全軍而來,還是難以堅守麼?&rdo;兵部的這位侍郎倒是不懼孫承宗這位皇帝面前的紅人,梗著脖子據理力爭。
&ldo;何況,遼南與遼西地形物性皆不相同。\\/\遼南可守一城。遼西卻需守一片,又如何能比?&rdo;
孫承宗無奈地可能連兩地地地圖都不曾看過,卻在那裡妄談戰守。事實上南北長達數百里的遼西走廊,東面濱海。西面是山脈,東西最窄處不過十幾里地,與金州半島一樣,完全可以在寧遠、中左所,甚至錦州這些地方,立一堅城,屯糧屯兵,依城堅守,只要城池不丟,建奴又如何放心在後路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深入遼西走廊,威脅山海關?這才是積極的守御之策。
何況,正如李彥所說,即便短時間裡不考慮從遼西地方向收復遼土,起碼也要對建奴以及西面的蒙古保持軍事上的壓力,總不能白白丟掉幾百里的遼西走廊這一重要地戰略緩衝。
要知道,一旦放棄遼西走廊,退守山海關,這已經是大明最後一道防線,一旦建奴攻破關城,就可以直接殺到北直隸,威脅北京城,或者是沿運河南下,攻入大明腹地。
歷史上大明守遼西,山海關從未受到實質性的威脅,到了後來,建奴還是繞道蒙古,從薊鎮、大同等方向破關而入,這固然也是個悲劇,卻也從側面證明了遼西走廊的防守更嚴密一點。\\\\
也有人認為守遼西前出太深,既危險,又靡費錢糧,但遼東局勢早就危如累卵,寧遠危險,總比山海關危險更好,至於靡費錢糧,王在晉要修重關,開口就是一百萬兩,相當於正常年份田賦的五分之一,有這些銀子,也足夠在寧遠等地重建一座雄城。
遼餉逐年追加,從三百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