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頁 (第1/2页)
明軍幾種不同重量口徑的火炮,大致形成三個輪次的齊射,每一次可以將十餘發炮彈投放到建奴步兵當中,落下的炮彈在人群中爆炸,每次都能帶走一些人的生命。
不得不說建奴的士兵是極其合適的戰爭機器,雖然不斷有爆炸在身邊發生,他們還是頑強地推著車向前。
一千多尺的距離,並不能讓明軍的火炮射擊許多次,在進入火銃射程以後,就開始有建奴用弓箭拋射。
明軍的火銃手都是戴頭盔,穿輕便的皮甲,要害部位都覆蓋著厚厚的皮革,或者是鐵片,譬如護心鏡這樣的東
建奴拋射出來的羽箭稀稀拉拉的,看上去殺傷力有限,不過明軍還是嚴格按照作戰的操典,進行著防禦。
三排重步兵,會將手上一丈多長的長槍儘量前伸,在火銃手的頭頂有節奏地左右搖下的羽箭有一多半會給長槍給撞開,失去原本的威力。
事實上,建奴的拋射確實不能給明軍帶來更大的殺傷,甚至遠不及明軍幾十門火炮來得更有威力。
對於拋射來說,屬於範圍性的攻擊,是無法進行精確瞄準的,能夠落在窄長的火銃兵隊形中的,本來就不多,再給擺動的槍桿掃掉一部分,就更加的微乎其微了。
經過明軍火炮的洗禮,建奴的車大陣已經出現了很多缺口,在現在這個距離上,明軍的一些火炮已經能夠直射,從而有著更加精確的命中率。
雖然這個距離也已經到了火銃的有效射程,不過車的存在,使得火銃手的作用大為下降。
以往的多次交鋒,讓雙方都很清楚對方的戰鬥力,雖然這種規模的正面戰鬥還是第一次,不過眼下戰場上發生的情況,雙方的將領差不多都有預料。
建奴這一次出動了大隊的車,這有些出乎明軍的意料,在一陣號角響過之後,頂在最前面的火銃手開始後撤,反正他們在前面,也拿車沒有辦法,不如退到後面來,要說是步兵碰撞的話,明軍的重步兵就要有威脅得多了。
不過這一次的後撤,並不是簡單的避開鋒芒,後撤的火銃手開始有秩序地在右翼的後方開始匯集,不過仍然有一排手留在最前面,後退到長槍兵的身前,並矮下身子,給火銃裝上銃刺。
李彥之所以將選鋒營改造成為純火器營,就是要求選鋒營的火銃手既能遠射,也能近戰,他們的武器主要就是手上這根裝了銃刺的火銃,既可以射,也能進行刺殺。
在正前方,建奴步兵並沒有停下步伐,而是以更快的速度向前推進,在他們的身後,大隊的騎兵也開始蠢蠢欲動。
用重步兵沖開明軍的陣列,然後騎兵趁勢衝殺過去,這也是建奴使用的老戰術了。
明軍的火炮也開始逐次拉到長槍兵陣列的後面,然後重新架起來,並開始向步兵後面集結的建奴騎兵射擊。
在火銃兵與炮兵撤退以後,重步兵的陣型做了調整,繼續向中間收縮,只留下幾道口子,架了幾門近程的散彈炮。
建奴步兵繼續向前,很快是進入到明軍後隊火銃的射程,因為是站在土台上面,這些火銃手有一個比較好的射角,當然這也是相對的,後隊射出的鉛彈,依然是有一部分給車擋住了。
差不多是兩個輪次的射擊,建奴倒下了不少人,但是最前面的車終於靠上了明軍的步兵陣列。
在建奴逐漸靠近的過程中,明軍的重步兵已經完成陣型的調整,並且像對付騎兵一地面上,槍尖斜指向上,死死抵住了建奴的車。
車正面的擋板很大,因此在正面,一兩車都要讓好幾根長槍頂著,當然事情不會這麼簡單,建奴藏在車後面的士兵,不僅會用力推車,也會抽出刀來砍槍桿,還有弓箭手會拿出弓箭射擊前面的明斃,長槍兵舉槍頂住車,並且用力向外推,而原先藏在長槍兵護翼下的火銃手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