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7頁 (第1/2页)
根據制衡原則,李彥又提出僅僅是官僚體系內部的相互制衡尚且不夠,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應該讓天下人來監督官僚體系的運作。
就此,李彥再次拋出他的國士院構想,即從各地遴選德高望重的飽學之士,成為國士,每三年進行一次會議,議決朝廷律法和重大事項。
此議一出,可謂朝野譁然,有人尖銳地提出,李彥這是以天下之名,行剝奪皇帝權力之實,想要篡權。
立刻有人反問,李彥又不是首輔,只是內閣四名次輔之一,如何能夠篡權?
石柱國為此專門寫了一篇評論,特別指出李彥此篇策論的前提,即一切權力皆由天下
天子,而天子授予百官,無論是內閣大學士、百官都需要得到皇帝的正式授官,不然即為不合法。
在政變發生以後,借著清算閹黨的罪責,內閣通過了報刊發行的規則,認可其合法,並由禮部進行管理。
原本給閹黨搞得七零八落的各種報紙刊物,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紛紛冒出頭,它們開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撰文揭露閹黨的罪行。
李彥的文章發表以後,報紙上開始出現一些討論,隨著華夏社刊發了一組相關的評論,不同報紙上的議論也越來越多。
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也不少,支持者認為李彥依然承認天子的威權,不過在行政事務上,天子顯然不可能全都親力親為,否則也不會出現劉瑾、魏忠賢專政的事情。
反對者則認為,管李彥及其支持者如何狡辯,他們都不能否認,這種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皇帝的權力,顯然居心叵測。
李彥能夠預料到會出現激:的紛爭,這種爭論首先是源於理念,這個時代的人對皇權存在莫名的敬畏,而且幾百年傳承下來,在讀書人中間,天命皇權的觀念也已經深入人心。
雖然李不斷強調所以的革新,全都是在皇帝之下進行的,朝廷的重要決斷,官員任命,都必須得到皇帝的認可。
然而明眼人,以及懷有不同心思者,能從他倡導的權力架構和制衡體系中,找到那些剝奪皇權的影子。
不過這一次爭持續的時間並不算太長,因為爭論的本質還要歸結為利益,新體系的提出,無是增加了士大夫階層在朝政中說話的權力,國士院更是給士大夫提供了一個參與決策的平台。
因此,在李彥再三強調內閣、院和國士院的權力,皆來自於天子和天下百姓以後,質聲也漸漸變弱,反而是對國士院的支持,成為言論中的主流。
然,對於李彥的指責依然存在,有關皇權的爭論還在繼續,至少有了這個緩衝以後,內閣終於通過了新內閣制度、朝議制度、以及國士院制度。
這些制度的第一條,全都是大明皇帝奉天承運,代表天下萬民,授予內閣治理朝政的權力,凡重大決策,皆須由皇帝陛下認可。
有關皇權的內容,不僅寫得比較模糊,而且留下了伏筆,就眼下來說,李彥也知道遠不到挑戰皇權的時候,他奉行的原則就是只做不說,雖然即便如此,也還有很多人攻擊他喪心病狂,但在士大夫階層都能分得利益的情況下,暫時還能維持相對的平衡。
經過這樣一次爭論,市面上的報紙變得十分活躍,他們攻擊閹黨、議論朝政、點評官員,一時之間,似乎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
在閹黨倒台、准許報刊發行的政策發布以後,很多之前給禁毀的報社紛紛重開,而經過這次論戰,又有一批新的報刊問世,這些報刊大多是由士大夫組織編撰、刊印,有的是自己出錢,有的是幾個人合夥,還有找人贊助的。
除了華夏社這樣的大報,大多數的報刊發行量都很小,往往只在本城,或者附近的府縣發行,就好像從前印書一般,有個幾百冊,甚至百十冊的,也能編印一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