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05—03:董卓的政治危机(3)

要说到对手,第一个要指出的就是袁绍了。

有关袁绍的家族背景和发迹历程,有关他的心理优势和心理障碍,有关他在何进奋斗过程中的作用,前面都已经说了。

袁绍的身份地位是从娘胎里面带来的,为了改变这种尴尬,他要拼命努力,这也暴露了他命中注定的弱点,就是遇到大事难免会有点犹豫、自卑,处理起来谨慎非常,不是很洒脱,第一次失误就是在召集外面的实权派进京诛杀宦官事件上,本来可以内部处理的事情最后弄得何进死于非命,不好收场了。

如果这件事还不能全部摊到他的身上(何进的优柔寡断以及与宦官藕断丝连的关系迫使袁绍下这种狠手),那么第二次失误就要让袁绍负上大部分责任了——当然了,董卓对这种大礼是来者不拒的。

第二次失误是什么呢?自然就是面对董卓玩的那一套小把戏,袁绍同学低下的反应了,虽然说最后董卓的赌博获得了成功,但是,这并不代表当时就没有人看出其中的猫腻,不奋起反抗,比如鲍信,就是头脑比较清醒中的一员。

看着这些小伎俩,他轻蔑的一笑:小样,你以为京师里面人都死光了吗?于是,就劝说袁绍趁着董卓立足未稳的时候把他迅速解决掉,以免有什么后患,这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董卓的野心和假大空做派。

袁绍是什么态度呢?“畏卓,不敢发”,表现的像是一个兔子,结果就是白白丧失了机会,让董卓羽翼丰满起来——毕竟,袁绍即便是无法完全承担何进的职责,不过在少壮派和清流中,他绝对算得上是一号人物,既然他都是这个表现,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也就是可想而知的了。

两次失误和软弱不代表袁绍血液里面真的就没有刚强的一面,面对初来乍到就敢玩废帝这个大不敬的把戏的董卓,他终于怒了,做出了一件连他自己都预料不到的举动: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拔出佩刀与之对峙。

但是他也知道,现在闹事有点于事无补了,由于自己的失误,董卓已经在京师获得了对自己的优势地位,羽翼已经丰满,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离开京城,另起炉灶,用暗自扶植发展起来的武装力量再和董卓掰一次手腕,看看究竟谁是强者。

于是,在自己的努力,以及众多对董卓不满而后知后觉的清流们的联合下,再加上那两位无间卧底(已经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的鼎力配合,就有了这一次的关中讨董联盟的成立,自己也理所当然的成了武林盟主。

俗话说得好啊,一个好汉三个帮,光有自己是成不了大事的,能否干掉董卓还要看自己的战友怎么样,孙坚、曹操的表现都是不错,尤其是小时候在一起摸爬滚打的曹阿瞒,忙前跑后,出了不少的力气,比起那个倒霉的死鬼弟弟袁术强了不知道有多少啊,谁说打仗亲兄弟来着?狗屁!

这就为董卓带来了不小的政治危机,当然了,事实证明,这只不过是虚惊一场,袁绍这位老大的领袖气质和临时拼凑的阵容决定了这是一次虎头蛇尾的商业演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05—04:联盟的不堪一击(1)

小说的好处之一,就是在于利用它的通俗性和普及渠道让大众广为接受和传唱,三国这段历史的普及和推广,《三国演义》就是功不可没。

不过也有坏处,就是谬误的扩散也很快,对历史的曲解也很大,而且要修正的话也更加困难,由于老罗同志长期游走底层路线,迫于生计又没有司马迁那样的严谨态度(司马迁本人也是有不少错误的)和充足的考察经费(司马迁在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收集史料和素材的同时是可以报销差旅费的),所以仔细翻看三国的话低级错误就太多了,而且很多都是属于硬伤级别的,比如这个就要讲到的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董卓,看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