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部分 (第1/4页)
矛盾和悲剧也正是由此产生了。
16—11:临危上位的孙权(7)
平心而论,孙策还是很看重张昭的,这并非是简单的收买人心或者是给名人戴高帽,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放着一批老爸孙坚留下的革命火种,放着张紘这样的社会名流,放着周瑜这样的发小,临死的时候,孙策还是选择了张昭作为托孤对象——“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这句话凸显了两个意思:一是所谓的“外事交给周瑜,内事托给张昭”很要推敲一番,因为这句话说的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带头大哥只有一个,那就是群臣之首张昭。而被忽略的事实是史书中还有一条记载——“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如果去掉“仲谋”二字的话,你会以为这是N年后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其实这是孙策对张昭说的,同样给予了信任亦或者说是压力。
但是张昭做的很好,事实上就是这样,越是给与他取而代之的权力,越是不会去做了,不是为了所谓的脸面或者说是流芳千古那么简单,这种因素当然有了,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一种承诺,对前任老大,自己的知己,江东的未来还有自己人格的一种承诺。
所以,在孙策死后,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取而代之的张昭,而是尽心竭力辅佐孙权的张昭,当时的局势是何等的混乱啊“天下纷乱,擅命者众”,孙策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恩泽和孙氏政府的恩泽推广开来就撒手人寰出现这种局面是很正常的,张昭要浑水摸鱼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他却做到了让江东士人“得用自安”,——比证监会那帮鸟人强多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后的张昭也是做的很出彩的,不要以为他就是一介书生,出点点子,做个文案策划什么的拿手,打仗也是没有问题,不要忘记了,当初可是“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当孙权领兵在外的时候,是张昭看家,镇守着孙氏企业,当个称职的大管家,黄巾贼叛乱,是他亲自摆平的,孙权在前面攻打合肥丢尽了脸面的时候,张昭在后方却是干的有声有色,先是*匡琦,然后是扫平了豫章匪患,虽说蟊贼和曹操的正规军不是一个档次,但是张昭手里的也只是地方武装,精锐还是在孙权那里啊。
所以说,张昭的文功武略其实都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很遗憾,这些东西在《三国演义》里面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小说中和电视剧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无非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大众偶像诸葛亮面前摇唇鼓舌,最后被骂的一败涂地(从这个角度来看,最惨的不是张昭,至少他还活着,而王朗都被骂死了),别他妈的和我说什么这是为了艺术啊,为了人物的刻画啊之类的,我靠,为了塑造一个高大的艺术形象就一定要把历史上本来就不差劲的标准人物埋汰的体无完肤吗?把一个一米八的大个子说成是一米六的侏儒吗?!咱们活着的人被人在身后议论编排都不舒服,何况是被打击对象是一个死人?厚道点吧!
说远了,总之,张昭这辈子鞍前马后的出力不少,完全是为了当初对孙策的承诺,而孙权呢?也没有虐待张昭,一直是“待遇尤重”。
既然张昭有本事,够忠心,还被孙权以师长之礼对待,为什么还要说他在东吴的政治命运有点悲剧色彩,被在下划分在不得志一类人的圈子里呢?没有办法 啊,谁让他是一个高级版沈友呢?
16—12:临危上位的孙权(8)
张昭的脾气不咋地,别看书看得不少,但是是个直肠子,经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如果他看到不爽的事情就一定要提出来,尤其是对于孙权。
这一点,虞翻虽然也干过,沈友也没有掉队,不过至少他们两个都有臣子劝谏老大的味道,即使是虞翻躲酒那一段,也是很有司马迁笔下“滑稽列传”中的人物的风采。
张昭则不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