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部分 (第1/5页)
在渭北与诸葛亮隔水相持,司马懿说:“百姓积聚皆在渭南,此必争之地也”。遂渡渭背水扎营,之后宽慰大家:“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
但是,一直慎重小心做事的郭淮发话了:“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
司马懿这才意识到北原的重要性,命郭淮等率兵移屯北原,碉堡还没有完全竣工的时候,蜀军果然前来进攻,幸亏攻而未克,两军遂成对峙状态。
后来,东边的孙权也在这年5月发动了一次春季攻势,可惜,被亲自出征的曹睿击败,结果,诸葛亮理想中的两面夹击化为泡影,只好自己强撑了。
诸葛亮眼下虽然有点亚健康状态了(其实一直有,可惜没有进行系统的体检,要不然的话真的是触目惊心啊),但是,也绝对不会想到这是他的最后一次战争,所以,还在谋划着如何与司马懿作战。
一方面,诸葛亮即便是有了升级版的木牛,但是,还是害怕在这方面吃亏,于是,就分兵屯田,与当地百姓一起大搞生产建设,与民同乐,“以此为久住之基”——看来他是不想再来回折腾了,你司马懿不是想把我给熬走吗?哼哼,我偏不走,看看谁更有底气,不要忘记,我还比你小两岁呢!
另一方面,诸葛亮还在千方百计的勾引司马懿出来和他对决(据说还用女人的服饰来羞辱司马懿,不过也就是据说而已,就像今天的硬把爱情塞进一部电视剧中的手法一样,看似必要,实则多余的噱头),可惜,司马懿打死也不出来,张郃那是前车之鉴啊。
不过司马懿拿定了主意和他玩龟壳神功,手下的将领中未必有心甘情愿的,即便是口服,心也不服,毕竟,这种战术打法实在是有点丢人,大魏国建国以来绝少发生这种事情,被历史铭记的多为夏侯渊的杀身成仁,多为张辽那样的气吞山河,在兵力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贯彻如此打法,实在是有点不堪入目,弄得战地记者们也没有什么说的啊。
司马懿也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玩了一个双簧,写了一份奏章给曹睿,内容嘛,也让大家都看了一下,是有关坚决要求出战和诸葛亮拼一场的。
曹睿,多聪明一孩子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何必要千里迢迢的请示我?分明是要借着我的话来弹压军内有可能的不满和抵制啊,好吧,既然这样的话我就配合你一下吧,坏人由我来做。
于是,曹睿不仅仅回了一封书信,而是派了一个*级别的行政主管前来宣布诏命,这就是辛毗。
有了这道金牌,司马懿可以高枕无忧了。
而这,对于一心求战的诸葛亮来说就是晴天霹雳了——我们两军之间本无战情,何必请战?所以这么做就是将自己勇武的一面展示给部下啊。
姜维对此也深表同意:辛毗仗节而来,司马懿必然不会出战了啊,这一战很渺茫了。
诸葛亮自然知道最后还是一个无疾而终的结局,但是,他还是没有死心,依旧驻扎在五丈原。
至于原因嘛,我分析,第一,是找到了吃饭困难的问题,第二,就是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已经有病在身,无法长途奔波,那样的话说不定还会病情加重,所以,不如就地调养。
但是,时不我待,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解决粮食运输的办法,却没有躲过上天对自己的召唤,在与司马懿相持三个多月之后,终于积劳成疾,医治无效,于234年8月逝世,享年54岁。
诸葛亮的过劳死是有先兆的,即便是敌对的司马懿也都看出来了——诸葛亮遣使求战,司马懿不谈军事,问使者:“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米?”
使者说:“三四升。”
然后对问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