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 (第1/5页)
李文忠的母亲,是先帝朱元璋的姐姐,也就是朱元璋的亲外甥。李文忠跟朱标、朱棣等人都是亲表兄弟,而他的儿子,跟朱允炆、朱高炽,自然也是表兄弟——虽然表得有点远了,但都还算是没出五服的亲戚。李景隆见到朱棣,也是要叫一声皇表叔的。
李文忠十几岁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天下, 立下不少汗马功劳,深得朱元璋喜爱,被封为曹国公,死后更是追封为歧阳王。而作为长子的李景隆在父亲死后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接替他掌管左军都督府的军事,而且受命在湖广、陕西、河南各地练兵。在他这个年纪,也的确算得上是年少有成,风光无限。
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家世背景,和轻而易举担当重职的经历,让他如同一只螃蟹,从来都是横着走路,鼻孔里看人,所以满朝文武对他的评价并不好。
对于百官的评价,朱允炆多多少少有些风闻,所以当黄子澄说起他的时候,朱允炆的眉头直接就皱了起来:“朕怎么听说这个曹国公品行不怎么好?”
黄子澄一听,忙上前一步答道:“皇上,咱们这是选将打仗,又不是考状元,能打胜仗那才是最重要的。再说了,古往今来的名臣大将,大多都有些恃才傲物。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李景隆的父亲可是当年先皇打天下时最为倚重的大将李文忠,这父亲的谋略他就算不能全部继承,至少也能继承一半吧?而且目前满朝文武之中,就属他最年轻有为,这些年掌管左军都督府的军事,也没出过什么纰漏。真定之战会失利,就是因为耿老爷子年纪大了,作战保守,不敢迎敌。但李景隆不同,他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有胆识,有魄力,派他出征,定能水到渠成,大胜而归。”
一席话说下来,朱允炆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目光不由自主又看向一直默不作声的齐泰,想知道他有没有什么不同意见。
齐泰见他看向自己,忙躬身行礼道:“皇上,太傅大人的话有道理。微臣也认为,派李景隆出征是最合适的人选。”
其实齐泰想说的是,他刚才一直没有出声,把满朝文武都筛了个遍,实在找不出有更好的人选了。因为,有能力跟朱棣抗衡的大将都已经被朱元璋杀得干干净净,实在是一将难求。像耿炳文这样久经沙场的老将都败走麦城,或许换个血气方刚的年轻将领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毕竟,新皇当政,也需要一些新鲜的血液来增加朝廷的活力。
而九泉之下的朱元璋,当初一心想要杀掉那些功高震主的功臣,交给孙子一个好管理的朝廷,让他做个太平皇帝。可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当初的做法会将孙子推向一个无人可用的绝境。
于是,在齐黄二人的共同努力之下,朱允炆也对李景隆充满了信心,大手一挥,又给了他三十万大军,并且允许他接受耿炳文的军队。
用黄子澄的话说就是:“我就不信十个打一个,还打不赢。”
我真的很不能理解,为什么黄子澄那书呆子会那么坚持人多就会胜利?
但他有他自己的想法,派李景隆去讨伐朱棣,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家跟朱棣有着血海深仇。人的心一旦被仇恨点燃,那将是足以毁天灭地的力量。
说起来李景隆跟朱棣的深仇,还要从七年前震动朝野的马场案说起。
当年因为朱高炽无意间发现了应天城外的猎马场,然后牵扯出马场的幕后老板竟然是李景隆的亲弟弟李景琛。他利用职务之便,买通各阶官员,用中原普通马匹换掉了北蒙进贡的战马,以猎马赛马之名牟取暴利。那场案件牵扯官员甚多,而李景隆作为李景琛的亲哥哥,不可能对马场之事毫不之情。
所以朱元璋得知此事,大为震怒,下令将李家一门下狱候审。后来还是李景隆的祖母,也就是朱元璋的长姐拖着一把老骨头,跪在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