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5页)
用佛家的话讲,只有“塞其兑,闭其门”,“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六根(门)的趋外奔逸,二相识取的认识,无法认识自性,更谈不上证悟、契入“无上道”。佛陀在《楞严经》上讲:“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门),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佛陀明确指出,不“塞其兑,闭其门”,六根外驰,犹内贼劫自家珍宝,使无量劫轮回生死,于极性世界不能脱出。“从无始来,循诸色声(六根攀缘六尘),逐念流转(二相分别的“有欲认识”),曾不开悟性净妙常(无法认识究竟一相的宇宙真谛,不生灭的真如实相)。”
2、妄与真
“若弃生灭(一切根尘相对,必然外界事物的变化反映入心,‘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外境事物无一不在运动变化中,两相执取,根尘相对,反映成识,必然极性生灭观念不断,故生死轮回种子相续。若能‘塞其兑,闭其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必弃生灭’),守于真常(因一切生灭运动变化,皆在不生灭的真常中运动变化,犹如电影上的一切运动变化,皆在不变的屏幕上进行。能于生灭中识取不生灭的‘真常’,这是‘塞其兑,闭其门’的必然结果,久久功深),常光现前(这是‘塞其兑,闭其门’的微妙玄通,‘是谓玄同’,一相的‘无欲观其妙’呈现),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有欲的二相认识完全转成一相的“无欲认识”)”。
“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这是佛陀大智慧对应“塞其兑,闭其门”最本质最彻底的诠释相通。老子讲,“塞其兑,闭其门”达到“玄同”的境界,具有“终身不勤”的效应;否则,会有“终身不救”的恶果。但没有佛陀的大智慧,人们很难理解“塞其兑,闭其门”的深邃意义,更不了解“不勤”、“不救”的根本所在。有了佛陀的大智慧点拨,我们才知道“根尘同源”,根(主)尘(客)不是二相,是一相,本来不二,只因极性识心,妄分内外、主客、人我,致使一相的本体,习惯地分割成二相的虚妄认识和感受,从而颠倒妄想、无明愚痴层层叠加,恶性循环,无法解脱。犹如虚空中挂鸟笼,鸟认为虚空分成内外(根与尘),其实鸟笼并未将虚空分成二相,实则虚空仍是一体(根尘同源),只是鸟的识心处理成内外二相的感觉和感受而已!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根尘相对产生的一切感觉和感受,无不似虚空中挂鸟笼,妄分内外,实无内外之实。是故佛陀说“识性虚妄,犹如空华”。空华本无,病眼妄见。见者,自以为感觉感受真实,其实华本无生,是感官处理得到的感受在欺骗着我们。为什么?根尘犹如太极图的阴阳两半,当“S”线一旦现于无极圈内,阴阳同时并立,互为前提,无先无后。同理,根尘交芦,相辅相成,亦无先后,同根同源。故“由尘发知,因根有相”,尘由根有,无根不显尘;根由尘立,无尘根不存。我们六根对六尘的能见(见)所见(相),佛陀证实了都无自性(相见无性),都是根尘相对的识性所现(唯识所现)。虽然所现之感受真真实实,实则与空华显现的感受无异。这正是佛家讲的“唯心所造,唯识所变”的机制。佛陀讲:“诸根(六门)如幻,境界(六尘)如梦。”这种深邃的“观其妙”,唯其佛陀也!!!
根尘相对的发识,犹如我们戴墨镜看见晴空为“墨空”一样,晴空本未变,戴镜者成镜色。同理,我们的六根亦如戴有色眼镜的镜子,受镜子的限制,只能感觉到镜色的感受。可见,众生各自的六根结构和功能不同,处理出的感受不同,所见到的事物不同,以致各自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